直到今天,熊跃辉还对发生在安徽蚌埠鲍家沟的一幕记忆犹新:听说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来了,一群当地百姓跪在他面前,目的只有一个,请求治污!
鲍家沟位于蚌埠市东部,是5个主要入淮通道之一。
鲍家沟不是一条自然河流,而是一条10多公里长的水利沟渠。抗旱时,从淮河里抽水到鲍家沟为两岸田地灌溉;防汛时用于排涝,直接排入淮河。如今,因为多家化工企业的污染,这条沟渠被当地农民称为纳污沟、毒沟。
今年5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副局长熊跃辉参加的检查组到达现场时,鲍家沟正在开闸放水,闸下至淮河形成的厚厚泡沫,浩浩荡荡足有1公里,污染状况触目惊心。
当地村民起初对检查组“不屑一顾”,他们为了污染问题已经上告了10年,“市里来查过、省里来查过,可就是不断地查不断地排污”。
国家环保总局今天公布的被限批城市环保违规情况中称:当地村民纷纷表示已对当地政府的治污工作失去信心,并向检查组下跪,请求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解决问题。
企业的“三不怕”和政府的“三不查”
“如果不采取流域限批的措施,环保总局总是查也不解决根本问题。”熊跃辉对记者说,因为关停、查处排污企业还得靠地方,“流域限批就是变我们查为地方自己查,促使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下狠心把污染企业处理到位。”
针对当前屡查不止的环境违法问题,熊跃辉总结出了“三不怕”和“三不查”。
“现在很多企业不怕环境监察。”他说,企业后面有政府撑腰、有官员作保护伞、有地方行政保护,“环保部门能把我怎么样?”
我国现行的《环保法》颁布于1989年,“处罚力度小、手段软”。企业违法排污,环保部门最多罚10万元,而且根据法律规定,每月只能罚1次,满打满算一年才120万元,熊跃辉说,这还是在企业自觉、按时地缴纳情况下。“有的一年才罚七八十万元,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业根本就不怕行政处罚。”
第三个“不怕”是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你去投诉啊,反正地方也不能处理我。”
排污企业的“三不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别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老百姓的环境诉求得不到重视。
熊跃辉说,有的被“流域限批”的地方可能会痛恨环保总局,觉得这样的决定不可理解。但过几年,“他们就会发现,这项措施是能够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他们调整产业结构是有好处的。”
猫鼠游戏依然在上演
熊跃辉表示,搞流域限批不是环保总局跟一些地区有过节、非要跟你过不去,而是污染问题严重的地市,限制它的项目审批,才能触动地方政府的神经,才能促使他们下工夫整治污染企业。
“说实在的,光靠我们查是不行的,暗查的时候就有人在后边跟着。”熊跃辉说。
5月下旬,熊跃辉去了陕西省渭南市,明察了开发区的排污情况之后,他又突然带着队伍折回去暗访。
查了一个企业之后,熊跃辉发现后面跟了一辆车。在一家污水处理厂,厂长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刚刚环保局来电话说你们要来。”
“往往是我们还没到违法排污企业,电话就已经打到企业去了,通知他们把设备开起来。”熊跃辉摊开双手,“这真成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在渭南的一周,熊跃辉带着他的小组暗查了几十家企业,每天早上7时就出门取样。
每到一地,熊跃辉都带头钻下水道、看排污沟,或者跟拦着不让进去的门卫吵架。在屠宰厂,除了臭味还有腥味,“拉开下水道的井盖,那味道真是熏得你喘不上气来。”熊跃辉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摆摆说,“企业阻碍你取证,地方政府怕暴露问题、怕区域限批,因为关停企业必然影响财政收入。”
熊跃辉的检查小组在排污口取了样,一般也不在当地检测,“那不可信。”
环境保护应与经济发展同步
在这次专项行动中,熊跃辉认为排污企业超标排放的情况比较多,主要是由于工业技术比较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上的一些企业,经过20多年的高负荷运转,设备已经老化、处理工艺难以达标,“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
这次遭“流域限批”的渭南市就存在大量落后产能,结构性污染突出等问题。在抽查的18家企业中,12家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占抽查企业数的66.7%;该市韩城市龙门工业园共有工业企业35家,仅焦化行业就有20家,近半数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但是,在熊跃辉看来,通过这些年来严厉的环境执法,企业的环境意识也在增强,偷排偷放的现象也在减少,“工业污染这一块很明显,偷排偷放情况有所好转。”熊跃辉说,真正明目张胆排放的企业有,但不普遍。
目前,一些地方仍然是重经济轻环保、仍然是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熊跃辉认为,如果地方政府能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同步发展,解决了重经济轻环保的问题,“那就不用我们再下去查,也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