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穿行在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境内的阳河两岸,只见泛着五颜六色油光的污水顺着暗渠滚滚而下,直扑小清河。一群百姓气愤地对记者说,全镇从里到外明明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了,却头顶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适宜人居新城名镇”、“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上百项桂冠,并且还在继续制造着污染。“形形色色名不副实的荣誉已经惯出了一个‘污染大王’,别再不负责任地给大王镇乱戴‘高帽子’了!”当地一名干部说。(见7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找不到一条清澈的河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异味,地下水污染让人忧心忡忡……这样的一个给群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的污染重镇,竟然戴上了“中国最适宜人居新城名镇”等各种“高帽”,岂非咄咄怪事?
细细想来,虽然污染重镇不是当地百姓的“宜居”之地,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可能是个货真价实的“宜居”宝地。
首先,它是污染企业的“宜居”之地。在这里,不仅污染企业可以未批先建,而且还有各方面的“保驾护航”。不仅上级政府部门一般不敢轻易对它们说个“不”字,甚至舆论对它们也是只能“添彩”而不能随意“抹黑”。近几年来,大王镇为数不少的新建扩建项目未及时履行环评和“三同时”验收手续,不少企业违规试生产时间长达两三年。有如此“好环境”,污染企业当然“宜居”且“乐不思蜀”了!
其次,它是某些官员的“宜居”之地。某些人之所以给了污染企业如此“优良”的发展环境,关键是污染企业能给他们带来诸般好处。三家全国500强企业和两家上市公司垒起了大王镇这个“全国百强镇”,利税、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等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居山东省乡镇前列,各种纷至沓来的国字号、省字号、市字号“名头”是别的地方做梦都想得到的“政绩”!保住了这样的“旗帜”、这样的“先进典型”,也就有了升迁的资本。这样的地方又怎么不是官员的“宜居”之地?他们在治理污染上又怎么会尽心尽力?
正是污染企业和某些人之间这种“共生共荣”关系,才营造出了双方都“宜居”的“风水宝地”。这种“共生共荣”关系让地方失却了治理污染的内在动力。难怪当地官员会说出这样令人拍案惊奇的话:“工业发展快,有污染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啥值得大惊小怪?你们记者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大王镇,应该多看看这里的成就和获得的各项荣誉。”在他们看来,荣誉就是“铁券丹书”,就是一块“免死金牌”。
然而,事实就是事实,污染重镇终归是污染重镇,不会因为有了“宜居”、“文明”、“卫生”、“优美”等等称号,就真的宜居了、文明了、卫生了、优美了。在太湖水污染事件刺痛人们眼球、引得全国上下关注的气候下,这样的污染重镇无论戴着什么样的“勋章”,都应该揭开其真面目。因为我们的发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而不是让群众品尝污染的苦果!(作者:东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