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给北京印刷业带来了活力和繁荣,也带来了竞争,特别是北京地区的竞争尤为激烈。由于竞争的激烈,造成印刷工价一再下滑。目前,北京地区的印刷工价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一些企业老板呼吁:“印刷工价再不能降了,要联合起来打一场价格保卫战。”
工价下降的三大因素
印刷价格缘何一降再降,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粥少僧多”。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印刷企业只有800家。改革开放后北京地区的印刷厂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北京地区的印刷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中央在京各部委、部队、高等院校、出版社和报社的印刷厂以及一些民营、合资或独资的印刷企业已达到2000家,从业人员已超过10万人。北京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其报刊和出版物虽有大量增加,但与250%印刷厂家的增长速度相比少得多,这点儿“食”显然不够吃,因此便出现了“粥少僧多”现象。
二是“肥水”外流。作为全国最大的出版基地,北京地区的印刷厂虽然这么多,但却出现了数量不少的活源外流现象。如1999年北京地区出版物总印张965.4万令纸,实际在京印刷总印张是799万令纸,说明有166万令纸的印刷业务外流了。当然,活源外流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如北京地区的印刷确实存在着印刷质量不如深圳或香港好的现实。其二是有些特种印刷工艺或设备北京没有。另外还有人为的因素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肥水”外流的现象。
三是无序“压价”。由于北京地区印刷企业比较多,且隶属关系比较杂乱,从而形成厂家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局面。有的企业好不容易承揽了一批活件,却被同行以降低加工费而被抢走。因此,在北京地区印刷市场上便出现了“价格”大战,你低我比你还低,甚至是赔本赚吆喝。特别是周边地区一些低档次的书刊印企过多、过滥,他们虽然设备、技术一般或比较落后,但由于以其成本低廉的优势,压价竞争,给钱就干,客观上占据了相当的书刊市场份额。这种无序的“压价”竞争,不仅影响了北京地区整体印刷质量,而且也破坏了北京地区工价的执行。
理顺工价的一点建议
北京地区印刷工价的降低,不仅平版彩色胶印如此,就连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商业轮转胶印也受到影响,其印刷工价一降再降。
商轮进入市场的初期工价曾达到40元/色令的水平,但现在北京的商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已大幅度下降,每色令不到20元,无法保住适度而合理的利润阵地。以平版四色胶印为例,现在每色令的印刷费仅在10多元或接近20元,而且有继续下滑的趋势。此趋势是从日本、台湾地区影响到了我国大陆,据印刷业媒体的报道,“商业轮转胶印机的印刷工价已低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加之印刷纸张、油墨等原材料的涨价,印刷企业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已经步履艰难。前不久,北京印刷协会曾测算了几本畅销书的书价,从图书码洋的分配比例看,印刷业的加工费只占到10%左右,远不如计划经济时期。
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但同时也要强调公平竞争和有序竞争。行业内打乱仗,无异于自杀,是整个行业的悲哀。在此情况下,希望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充分考虑印刷业的状况,为了印刷事业的健康发展应积极调整三者的利益关系。
为便于企业操作,笔者建议,应建立一个平台,不妨努力发挥协会的作用或其他组织定期采点,定期收集各点的现行价格,交流经验和得失,测算平均工价,遏制印刷工价的无限下滑,定期向业内通报印刷价格信息,通报各自遇到的不良客户、不诚信的客户和不良招标现象,以维护行业利益和企业利益,为印刷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