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书刊印刷企业的艰难抉择
 
http://www.paper.com.cn  2007-11-12 印刷技术

 对书刊印刷企业而言,技术改造如何进行,目的是什么,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是书刊印刷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一个棘手而现实的问题,它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日前,江西省印刷协会副秘书长林畅茂就此问题发表了他的观点,本栏目也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一些书刊印刷厂的成功经验。希望更多的同行共同来讨论这一涉及众多书刊印刷企业生存、发展的热点问题。 

     前段时间,谈到书刊印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业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改造是等死,改造了是找死”。一字之差,两种概念,但都归结在一个“死”字上,还真有点悲壮的味道。本来企业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变化,进行技术改造是搞活企业的必由之路。为什么现在进行改造却反而成了“找死”呢?难怪不少企业面对技改忧心忡忡,想必其中定有苦衷。

    书刊印刷企业中,国营老企业较多,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指令性任务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很多企业还没有来得及适应,就接二连三地碰到难题,先是工价问题,后是业务问题,再后未就是耗材涨价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都对企业产生了强烈冲击,压得企业喘不过气,如果没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对策,很难闯过这一个个门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书刊印刷企业的生存状态和矛盾心理。

    书刊印刷的历史演变

    传统书刊印刷企业采用胶印印书的历史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胶印技术发展推动下,为缩短图书出版周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胶印印书的发展目标,并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变成了现实。

    双面胶印机和胶印轮转机的问世为书刊印刷企业多出书、快出书、印好书提供了设备技术保障。后来四色胶印机和多色胶印机的出现又为彩色印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挥了胶印印书的独特优势,也改变了往日图书的朴素面貌。后来,一些大型书刊印刷厂还引进了激光排版系统,改造了印后书刊装订设备,使书刊生产周期缩短,质量提高成为现实。据2006年统计,全国共有出版物印刷企业5935家,占全国印刷企业总数的6.9%,担负着全国]3亿多人口所需要各种书刊的生产任务。由于国家各方面的重视,书刊印刷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印制质量.都得到了不小的改进,成为比较完善的综合性产业。

    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书刊类精神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书刊印刷工艺技术必须上档次、上台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才能产出更多、更精美的书刊,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另一方面,书刊印刷技术发展更新迅速,设备换代升级加快,企业不得不面临新的抉择,如果不进行技术改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可能被淘汰出局;对于书刊印刷能力过剩的省区,印刷业务已经不足,如果再上新设备,那么业务短缺,设备闲置,何时才能收回投资?

    这是一个既矛盾又现实的问题。书刊印刷企业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然而,如何上档次、上台阶,使许多书刊印刷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书刊印刷企业的生存状况

    按理说,书刊定点制度取消以后,为书刊印刷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可现实情况却是书刊印刷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但忧。

归纳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1)书刊印刷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边是有机无市,一边印刷企业不断扩展,造成了书刊印刷能力过剩。

    (2)由于电视、互联网、电子读物的普及,导致纸质媒体出版物业务不足,专用印刷设备闲置。

    (3)书刊印刷优惠政策有待加强和落实。书刊印刷企业是微利企业,更是要兼顾社会效益的特种行业,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和保驾。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2005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联合下发了165号《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问题》的文件,但就是这个原本给企业带来希望的文件,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落实,企业享受不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4)企业本身的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和应变能力,企业生存艰难。

    面对书刊印刷业务紧缺,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压低印刷工价竞抢业务,导致了自相残杀的价格战。有的地方说是竞标,实质上就是竞价,哪里便宜就到哪儿印,完全违背了市场公平诚信的原则。书刊印刷工价如果无休止降下去,超过最低底线,就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在这场竞价中,这些企业既是参与者又是受害者。对于那些大型书刊印刷企业或印刷集团来说,低价位可能相对增加一些成本,勉强可以对付,而对于那些中、小书刊印刷企业来说则不堪重负,可能被压垮。长此下去,对整个书刊印刷产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书刊印刷企业的出路

    不可否认,以前我们在发展书刊印刷企业过程中,往往追求大而全,小也全,企业不论大小,从印前、印刷、印后加工无所不包。虽然样样都有,却样样不精,专业特色不突出。现在一些书刊印刷企业,除了设备多少、规模大小有所区分之外,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你有的我也有,你能做的我也能做,没有差异化。此外,书刊印刷生产专业性很强,特别是印后加工设备,如折页机、配页机、包本机、三面刀等,根本无法改做他用。因此,要认识企业的专业特性,多从专业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出路。那么书刊印刷企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些工作还是可以做的。

    1.找自身原因,从自身做起

    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完全取决于企业行为。除了客观原因外,有些是由于企业行为不当造成的,例如工价问题,挑起价格战的是企业本身,为了竞抢业务,企业间一味相互压价,缺乏必要的沟通,不少企业是违心加入这场价格混战之中的。当然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价格是有底线的,一旦超过了企业的承受力,企业可寻求法律援助,寻找市场的公正。只要企业冷静应对,总会有解决办法。

    2.从专业特色上找出路

    企业应该办出专业特色,发挥出自身的品牌优势,弥补其不足,形成自己的企业特色,才能在竞争中底气十足。

    3.加强企业自律,树立诚信良知

    自律,就是自己管住自己,凡事三思而行。企业进入市场经营要遵章守纪,合法经营,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只有企业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公信力,才能持续发展。

    4.加强书刊印刷市场的调控

    面对目前书刊印刷市场这种局面,各级管理部门应该帮助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1)检查企业的产品结构是否合理,查找造成书刊印刷能力过剩的原因,应该怎样保持当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如何加强调控力度?

    (2)是否有优化组合的基础?针对现行的书刊印刷格局,能否重新洗牌,打乱原有模式,形成各自的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化更强的书刊印刷企业或集团?

    (3)书刊印刷企业的处境艰难,除了自身和市场的原因之外,政策的扶持很重要,政府要多为企业着想,提供一些更切实际的服务,如优惠的产业政策等。

    (4)整顿书刊印刷工价。这个问题直是困扰书刊印刷企业的老话题。各地区多年前出台的书刊印刷工价标准已不适应今天的情况,现在出现的物价上涨、工价下降的“倒挂”现象是有悖价值规律的。特别是书刊印刷是来料加工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所用设备、耗材都是其他产业的产品,价格变数较多,所以书刊印刷工价应随市场变化而加以调整。

    (5)尽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05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问题》的文件,要尽快落到实处,使企业真正享受实惠。

    者针对书刊印刷企业技改中的“等死”与“找死”这个话题,引发了这么一通感慨,目的是想为书刊印刷企业说几句话,改变一下企业的生存环境,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纸印论坛 ·纸业 ·印刷 ·造纸 ·纸张 ·包装 ·出版 ·纸网 · ·景华 ·纸品 >> 更多
·阿根廷抗议乌拉圭启用有争议造纸厂(图)
Copyright @ 2000-2007.Beijing IUUI Network Sci-Tech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纸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联系电话:010-51660216 值班电话:010-51660219
传真:010-51662132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