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戴村镇顾家溪村,有一项祖辈们传下来的特殊造纸工艺;但近几年来,这项工艺日渐被“冷落”。如何将面临失传的这项工艺留给下一代,近日,顾家溪的村民有个想法,为该造纸工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90%的人曾以造纸为生
戴村镇顾家溪村四周都是茂密的毛竹林。靠山吃山,村里有项以竹为原料的祖辈们传下来的造纸工艺。根据顾家家谱记载,此工艺已有几百年历史了。今年9月,经本报对顾家溪村的这项传统造纸工艺报道(详见本报9月4日2版《最后的造纸槽》)后,不仅让外界了解了顾家溪的土法造纸工艺,也让顾家溪的村民们对这一传统工艺又开始关注起来。
根据村里的顾氏宗谱记载,古时候,顾家溪村生产的元书纸,在帝都洛阳都很有名。
土法造纸的工艺很复杂,从青色的竹子到最后的纸张,要经历许多道工序,是个很苦的活,技术含量也很高。“造纸的技术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要年纪很小就开始学才学得会。”现年75岁的村民顾华光说,早些年,顾家溪村的村民们为了维持生计,把造纸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村里有90%的人以造纸为生。
这项工艺正在退出“舞台”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一辈村民们赖以为生的传统手工艺已逐渐淡出村民们的视线。如今,提起土法造纸,顾家溪村的年轻人都很陌生。
“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生产工具老旧,技术上没有更新,使用土法造纸造出的纸已无法迎合市场的需求。”顾云明说,现在靠造纸已不能再维持村民们的生计了,村里的年轻人也更愿意外出打工谋生。
同时,由于传统造纸工艺带来的污水很难处理,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也致使造纸业在顾家溪村进一步萎缩。目前,顾家溪村仅有几户人家还在造纸。懂这门工艺的人年龄也都在60岁以上。
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几天,顾家溪村村主任顾云明一直在琢磨一件事:近些年,村里懂造纸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如何才能将面临失传的土法造纸工艺流传下去?顾云明与村干部们一起商量,大家一致认为,生活再怎么好,祖传的手工艺不能丢。
传了几百年的土法造纸工艺即将面临失传,这让顾家溪村的村民们非常着急。顾云明说,村里的老人们都嘱咐他,要把造纸工艺保存下来。
前不久,顾云明召集了村里的前辈们,把土法造纸的全过程演练了一遍,并用录像记录了整个过程。他们还想为顾家溪村的这项传统工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