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反”第一案——铜版纸案已经落幕,但中美之间围绕“反补贴”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2008年将有更激烈交锋。
被当作美国对华“双反”制裁第一案的铜版纸诉讼官司,日前以美方态度的突然大转向而戏剧性结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最终裁定,美国商务部对中国铜版纸企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制裁要求化为乌有。铜版纸诉讼之所以引发外界普遍关注,并被视为中美贸易摩擦中交火最激烈的冲突地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铜版纸是美国对中国适用反补贴制裁的第一种商品。
铜版纸“双反”案触动中美经贸关系神经
2007年10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铜版纸反倾销和反补贴案的终裁结果,决定对中国铜版纸生产商和出口商征收21.12%~99.65%的反倾销税,以及7.40%~44.25%的反补贴税,远高于对印尼和韩国两国生产商征收的税率。作为此次终裁结果,美国商务部将通知美国海关和边境暂缓铜版纸进口清算,以便收取保证金或根据最终税率裁定的反补贴与反倾销组合税金。根据美国贸易法,美国商务部此项终裁,还需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在2007年11月20日对是否存在产业伤害作出肯定性裁决时,才能视为最终结果。
早在2007年3月,美国商务部作出反倾销初裁,确定中国企业存在低价倾销。同时,在反补贴领域,美国国际贸易法庭作出裁决,认为美方可对中国厂商实施反补贴制裁。随后美国商务部“及时”作出初裁,将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此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2006年12月的初裁也认定,中国铜版纸使美国企业受到损害。由此,中国产品被“双反”制裁,只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决一步。
美国在铜版纸问题上磨刀霍霍,引起外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征收反补贴税,更被认为是美国对华贸易重大政策的转变,因为23年来美国官员一直认为“无法对非市场经济体实施反补贴法制裁”。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的解释是,中国经济今非昔比,现在已到了可对中国使用反贴补税这类贸易调节手段的时候了。既对该产品实施反倾销,又要实施反补贴,这在国际贸易壁垒中被称为“双重计税”。用美国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话说,这是一种非常不公正的做法。
以铜版纸案例而言,美国在反倾销方面,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体,由此根本不考虑中国的实际生产成本,而作出有利于美国企业的判决;而在反补贴方面,又实际上把中国作为了市场经济体,以此对中国进行新的制裁。而且,美国的闸门一开,对中国“双反”措施将会源源不断。继铜版纸后,美国又针对环形钢管、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备用轮胎、未加工橡胶磁和轻质热敏纸6种中国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国家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认为,很多情况下,美国往往先入为主,误解中国的相关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甚至明知理由站不住脚,也先发制人提出调查等你去自我分辩,“如果不去争不去斗,不仅白白吃亏,还会被认为胆怯”。事实上,中方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2007年4月,中国商务部下令,将对几种用料完全采用进口纸浆的出口纸品,恢复增值税退税。9月,中国政府更就美国“双反”制裁诉诸世贸组织,这也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首次单独在该组织起诉美国。
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中美就铜版纸案剑拔弩张之时,2007年11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裁定,中国铜版纸产品未对美国相关行业构成损害威胁,美国商务部此前的“双反”制裁被一笔勾销。中美反补贴第一案以中方的胜利而告终。
美国首起针对中国铜版纸发起的“两反”调查以中方胜诉结案。就该案一年来的调查进程来看,这一结果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以51的表决结果,裁定中国铜版纸产品未对美国相关行业造成“实质损害”或“损害威胁”。根据美方调查程序,美国商务部(DOC)10月18日的终裁认定也就不再有效。但是,此案虽以中方胜诉告终,但并不像某些媒体所说,ITC的裁决“推翻了DOC终裁认定的涉案产品存在的倾销和补贴”。 ITC终裁认定的涉案产品不存在“行业损害”,与DOC作出的涉案企业存在倾销和补贴的终裁认定是两回事。也就是说,虽然不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但DOC终裁中判定的对中国企业进行反倾销幅度计算的非市场经济方法和补贴项目仍然存在,其关键在于对今后的影响。
的确,有舆论认为美国贸易委员会的最后转向,实际上规避了是否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的规定。美国商务部官员已公开表示,该裁决只是美国的一个“临时性挫败”,商务部仍会继续向其他调查之中的中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美在“双反”问题上的争斗无疑还将继续。
美对华铜版纸“双反”伤人不利己
中美“双反”第一案——铜版纸案已经落幕,但中美之间围绕“反补贴”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2008年将有更激烈交锋。中方虽然初战得胜,但中美还有7件案子,2008年1月美方将启动4个案件的复核程序,中美之间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实际上,美方的“双反”制裁往往更多是政治驱动。铜版纸“双反”案“动力”并不只来自美国造纸行业,而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国际贸易政策有关。据透露,对于新页公司提起的这个诉讼,美国印刷协会持强烈反对态度,并积极游说美国政府,不要对中国产品进行“双反”制裁。他们认为,如果制裁成为现实,将造成美国国内铜版纸价格上涨,损害协会成员整体利益。
早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战热闹开场之际,力图角逐白宫的各派势力就纷纷拿“敲打中国”作为“卖点”。2006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华输美铜版纸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而美国对华反补贴之争到了2007年愚人节前达到了高潮。3月30日,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宣布开始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铜版纸产品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这标志着美国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商品征收反补贴税的判例正式终结。
美方此番对中国出口的铜版纸产品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案,无疑为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撕开了一道新口子,实际上是国际贸易的“双重歧视”。暴露出美国政客希望用此工具遏制中国出口和制造业增长的心态,也给国内铜版纸产品出口企业带来实质性损害。如按照美国商务部2007年3月30日公布的反补贴调查初裁结果,江苏省就有两家企业卷入其中,这两家企业是金东纸业(江苏)有限公司和金华盛纸业(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涉案金额达到6500万美元。
应该说,对美铜版纸贸易本身而言,“双反”案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出口“纸及纸板;纸浆、纸或纸板制品”53.97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10.80亿美元,即中国纸品出口1/5面向美国市场。虽然纸品贸易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不大,铜版纸又是其中的一小部分,2006年中国出口美国铜版纸总额2.24亿美元。但问题是这次初裁很可能打开“双重歧视”的潘多拉盒子。美国发起反倾销时将中国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在反补贴案中又挥起了针对“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改变了自1984年以来坚持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实施反补贴法的贸易政策。
美方自1984年起就确定了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做法,这一做法在美司法诉讼中被确认为判例,且始终未予改变。此次美商务部在铜版纸案中的决定明显与美国目前仍然生效的法院判例和美商务部的一贯做法不符。尤其是美商务部在终裁中仍认为中国应诉企业获得的所有银行贷款均为优惠贷款,而将其认定为补贴,并认定中国不存在商业化运作的银行体系,进而对基准利率采用替代做法。不仅如此,美方在其他补贴项目认定、补贴幅度计算等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决定,以及由此导致的双重救济等问题,无疑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业界的利益。
美国对华“双反”制裁第一案的铜版纸诉讼官司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也有其必然性。从客观方面来看,有几项因素制约着美国对华反补贴争端升级激化。一方面,中美经贸互补性很强,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通用、波音和沃尔玛等众多企业巨头要么很大比例的生产在中国国内进行,要么很大部分货源来自中国,要么很大一部分利润来自中国业务,美国挑起贸易争端难免自伤;另一方面,即使在非货物贸易领域,美国也对中国市场极具依赖性。如美国金融服务业就不希望中美贸易争端妨碍其进入飞速发展的中国金融服务市场。
有鉴于此,从经贸角度来看,对美国来说,最明智的办法就是避免争端过度激化,将其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内,既能向国内利益集团交待,也能避免代价过大。回过头来看,在中美纺织品、家具等众多贸易争端中,已经说明这一点。就纸业而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分工是森林资源丰富的美国向中国出口纸浆和废纸,中国用这些原料造纸和生产纸制品,然后销往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假如因为铜版纸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中美真的爆发贸易战,这对于美国上游企业和消费市场来说无疑将是一场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