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均有人持对立观点
2月18日,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市非主城区的所有中小学已全面执行教材的循环使用。而主城的南岸、江北、沙坪坝等区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学校,也开始让部分学生使用循环教材。
这项政策,意味着学生从教材的“拥有者”变成了“租赁户”。以后,不少学生将年复一年地使用旧教材。
时至今日,循环教材的推广使用已进行了4天。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对于这项利国利民的“新政”,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和老师中有不少人持反对观点。(信报记者颜安实习生曾继佳)
循环变购买为租赁
很多中小学生在形容自己的新学期时,常常使用领到了新书来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可是,从新学期开始,以后,不少学生将年复一年地使用旧教材。
教材循环使用完全遵照自愿原则,由学生自己提出申请登记,公示7天。之后,盖有专门印章的教材将会发到学生手中,供他们使用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结束后,在他们那里“逗留”的教材将由学校收回,并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对这部分书进行归档、消毒、修补。为提高循环教材的使用率,学校将普遍要求学生:不能在书页上涂改、勾画、书写,不得折叠书角,人为故意的损毁图书将赔偿。
据了解,循环教材的使用周期为3年,由财政每年安排教科书款的1/3左右,用于循环教材的补充更新。同时,为避免教材频繁修订,此次纳入循环教科书的教材都是平时使用率不太高的课本,主要包括小学的《科学》、《音乐》、《信息技术》(或《艺术》);初中的《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信息技术》、《体育健康》。
正方循环一举三得
新学期开学已有4天,对循环教材的使用也逐渐步入正轨。昨日,记者在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江北区溉澜溪小学发现,这里为“循环”而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我们正在统计符合条件学生人数。”该校一叶姓校长表示。过去,他常常看到,不少科目的教科书,在一个学期之后,往往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被当作废品处理,甚是可惜。“为什么不少考试用书总是重复使用,但数目庞大的教材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呢?”
据统计,每年我国在教科书上的消费约300亿元,把这部分书集中起来统一循环使用,每年至少可以省下约15亿元。具体到我市来说,全市400多万中小学生,如若循环使用教材,每年可节省数千万教材费。因此,叶校长认为,这项政策,所能带来的第一个好处便是:节省经费、降低家庭负担。
另一方面,全国一年教科书消费纸张45万吨,等于砍伐900多万棵大树,因而教材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对造纸原料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而在叶校长眼中,“循环”本身就要求学生自觉爱护课本,留给学弟学妹们使用,这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纳入循环教科书的四类教材都属副科,平时使用率较少,教材自身的变动也不大,所以许多家长担心教材的使用或变动频繁而影响教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大可能存在的。
“我个人认为,‘循环’刚刚起步,我们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出一整套办法,并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将主科也纳入循环使用之列。”南岸区教委基教科某负责人如是说。
反方旧教材问题多
循环使用教材,这种带着良好意愿的举措遭到了执行方的冷遇———采访过程中,家长、学生甚至部分老师都表示:此举意义不大,要广泛推广,难!
“不就是几十块钱的事情嘛,再省也不能亏待了孩子啊!”四南小学外,接小孩放学的家长谭兴隆旁若无人地嚷嚷。他说,自己虽然不宽裕,但一个学期几十元钱的教材费还是不在话下。他还表示,教材费比起教辅资料费用来只是一小部分,以低年级为例,一学期教材总价55元,而一本教辅书便需二、三十元,因而此举虽然替家长省钱,但他们的热情普遍不高。
同时,尽管学校承诺对书本进行妥善管理,但从家长们的角度看,即使经过消毒,这些课本的卫生状况依然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因为不小心而让孩子被感染,那才是“因小失大”。
而记者在各个中小学采访的数十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竟然惊人的一致。“我不喜欢用旧教材,因为我怕脏。”不少学生反复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年级女老师表示,她对这项政策的执行很不看好,原因有三:小孩子不能完全约束自己的行为,很难保证教材不破损;现在的小孩根本不接受旧东西,为了省书费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多少有点得不偿失;大部分孩子都有在课本上勾划重点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有些不近人情。
另一名老师则总结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维惯性,让家长们不会为了几十元就让孩子们使用旧书。”
目前,教学过程过度依赖教科书,死记硬背的内容远远大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却不具有稳定性,因此教科书自然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同时,循环使用免费教科书需要由学校图书馆接受、发放、回收、保管教材。因而需要政府在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同时,投入资金建学校图书馆、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从长远看,其投入将十分巨大。
此外,缺乏循环使用教材的激励机制,也让学校吃力不讨好。“对学校来说,眼下既缺乏教材循环使用的具体条件,又没有提高教材循环利用率的动力,毕竟教育学生爱护教材、回收教材、重新发放‘旧’教材,远比发放新教材面临的问题多。”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