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前景依然良好
—— 访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主任助理郭永新
记者:2007年纸行业数据显示,中国造纸业的产与销已经成为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您认为这种产销两旺的增长势头在2008年会不会继续延续?
郭永新:2007年,我国生产纸浆21006404吨,同比增长16%;机制纸及纸板77869642吨,同比增长18%;纸制品27137310吨,同比增长18.3%。进出口方面,纸浆、纸及纸制品全年进口量同比增长0.95%,出口量则增长31.2%。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已经成为承载世界纸业发展的航空母舰,即全世界的装备、技术、原料来到中国,加工成产品后再销往世界各地。
近年来中国纸业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众所周知,中国正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三分之一的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由此带来的对包装纸的巨大需求,成为拉动中国纸业增长的重要动力。我认为,这一增长势头在2008年还必将延续。
记者:探讨国内造纸业的发展前景,要对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当前有一些人士认为,造纸企业产能突然扩大,造成了产能过剩。对此,您怎么看?
郭永新:自2005年以来,造纸行业的产能急剧扩张,一些大型纸企接连上马新型纸机,2006年年产超百万吨的纸企达到7家。而市场需求却没有与产能同步跟上。因此,很多人认为,目前造纸业产能过剩。
但我认为,对于产能过剩的问题,要辩证地来看。受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及市场自发调节有一定的滞后性等因素影响,产能过剩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纸业项目因产能过剩而造成产品价格未能达到预期水平,甚至因产品销不出去而停产,设备未能充分利用或闲置,则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但现在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适度的产能过剩,使得市场上供给略大于需求,消费者有充分选择产品的余地,这时,质量好价格又合适的产品得以销售出去,这样,市场上高档产品会挤中档产品,中档产品会挤低档产品,最终会导致质量差的产品卖不出去,逐渐使低档产品被市场淘汰出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落后产品被淘汰,产品结构不断得以优化,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同时,企业通过优胜劣汰,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记者:应对产能过剩的方法有哪些?
郭永新:应对产能过剩的办法之一是加强产品向国外市场出口,缓解国内市场压力。毕竟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有性价比优势。
此外,还应该考虑采用柔性生产措施。即应该选择投资有较强品种适应性的纸机,当某个纸种出现过剩、市场低迷时,可以考虑转产其他纸种。
记者:目前许多人认为,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中国出口放缓,进而影响到中国造纸产品的市场需求。对此,您有什么观点?
郭永新: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形势较为明朗。不论是作为工业原料还是消费品,国内对高级纸制品的需求与日俱增。需要探讨的是国外对中国纸品的需求。
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有性价比优势,中国企业已经不可替代地成为目前全球的加工基地。对于造纸业而言,如果算上造纸设备的进口额,仍是净进口行业,但单纯从产品角度而言,2007年中国纸品的净出口量达到74万吨,不仅中国高端纸品依赖进口的格局得以根本改变,而且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事实和势头已经不可改变。
部分担心市场需求的人们认为,国内需求增长有限,而国外需求在今年又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包括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会减少出口,美国经济衰退引发全球需求减缓等。但事实上,这些因素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出口的造纸产品物美价廉的受欢迎基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必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记者: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把握造纸行业的基本面,选择优秀的企业作为投资对象呢?
郭永新:长期来看,把握住行业与企业的基本面是判断企业价值的根本所在。造纸行业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正相关性很强的行业,特别是以包装纸为主的工业用纸和生活用纸,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多项宏观调控的叠加作用下,造纸行业步入整合进程,“强者愈强、差者愈差”的马太效应将越来越明显。从这个角度讲,各纸种中的龙头企业将极大受益于行业大洗牌,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
要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行业龙头企业,应该看其是否具备“钻石结构”,即是否能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和四大支撑体系。在这个结构中,政府的政策支持,投资公司、银行和产业基金的资金支持,国内外林木基地的资源储备,以及国内外的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支撑体系就像金字塔的四个底角,牢牢地支撑着位于最顶端的企业的发展。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潜力企业,就应该判断企业是否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底角支持”。在这方面,新闻纸行业的华泰纸业、包装纸行业的玖龙纸业、白卡纸行业的太阳纸业等龙头企业将凭借牢固的四角支撑,巩固市场领导者地位,加速做大做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