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提价越紧俏,作为国内新闻纸生产企业的“老大”,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的华泰股份与北京奥运一样火了2008年。
“现在仓库里根本无货可运,产品下线就运走了。”华泰集团行政总监迟玉祥指着空空的存货区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这么好的销售形势并没让华泰纸业销售公司的高总轻松下来。她对记者说:“很多报业集团把款打过来都没货可提,现在都不敢收预付款了。”
新闻纸疯涨背后
新闻纸屡次提价,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华泰股份。
“从8月1日开始公司生产的新闻纸再次提价,涨至6100-6300元/吨,提价产品占80%以上。”迟玉祥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公开资料显示,华泰股份新闻纸产能12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新闻纸生产企业,2007年公司新闻纸产量98.07万吨,占国内新闻纸消费量的25.1%。而其刚刚发布的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生产纸制品59.34万吨,销售纸制品61.6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3.72亿元,同比上涨14.24%;净利润3.16亿元,同比上涨12.58%。
往年6、7、8三个月是传统的造纸行业的淡季,但自从新闻纸3月第一次提价以来,这一涨价趋势却没有减缓,新闻纸价格屡创新高。
华泰股份认为利润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新闻纸价格的上涨:毛利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2008年以来新闻纸在3月和6月进行了两次提价,新闻纸价格已从2007年年底的4800元/吨,提高到了现在的6000元/吨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华泰股份中报显示,新闻纸车间部分改产新型教材纸,使得新闻纸贡献的销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下降3.62个百分点,达到63.88%。不过,新闻纸实现的销售收入仍同比增长4.38%,达到20.52亿元;新闻纸的毛利率也有所改善,上半年毛利率19.87%,较去年同期毛利率21.88%低2.01个百分点,但较2007年全年提高0.78个百分点。
针对新闻纸提价,迟玉祥认为奥运并非主要动力。“除了少量产品按照合同执行提价前的价格,大部分都提价了。主要是供需关系决定的。”迟玉祥表示,在奥运会日益临近的时候,一些媒体就做好了相关储备,所以奥运并不是提价的主要驱动力。
与屡次提价相对应的是,新闻纸成本的快速增长,主要原料美废8号每吨价格已达到300美元,而2007年全年平均价格为200美元。所以在华泰证券造纸行业分析师王海涛看来,前两轮涨价是为了应对美国废纸价格的上涨而采取的应对之策,涨价实际上并没有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
华泰集团有关人士向记者算了一笔成本账:新闻纸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原料价格上涨,这一项就占成本的80%,而其他水、电、煤、化工原料等只占到10%左右,这些价格上涨不大。
纸媒涨价难免
家住青岛的退休工人李老太太一直就有看报的习惯。
“最喜欢读的是《半岛都市报》,每天早晨出去买早餐的时候,顺便就买一份回来了。”李老太用手比划着说,厚厚的一大摞,才五毛钱。
然而,进入8月份,李老太最终选择了放弃。“涨价了,一份涨了三毛钱。”对于退休金并不高的她来说,三毛钱不是个小数目。
尽管发行量会受到影响,但成本压力促使这份青岛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从7月开始将外埠零售价格调整为每份1元,青岛当地则是0.8元。
“今年以来,由于纸张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导致报纸发行成本与零售定价倒挂、价格与价值倒挂现象日趋严重,个别流通环节甚至出现了违规销售的现象。”《半岛都市报》总经理支英珉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价格因素让《半岛都市报》的零售量受到了影响。“这是无奈之举。”支英珉坦言,不过他也表示,通过涨价可以将一些无效发行降下来,“这对广告效果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
据支英珉介绍,目前的报纸生产中,纸张成本占60%,价格倒挂在都市类报纸中普遍存在。“通常每份都市类报纸的成本在1.5元至2.5元左右,但每份的零售价格却只有0.5元,中间的成本差价主要依靠广告收入来支撑。”支英珉说。
据了解,除了《半岛都市报》,山东省发行量排在前几位的《齐鲁晚报》、《山东商报》等媒体也在酝酿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