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近年来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放在工业化战略的突出位置,向结构优化要节能,向技术进步要节能,向加强管理要节能,走出了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出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据天津市经委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能耗同比继续下降9.2%,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去年,天津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8.3%,为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9%,下降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二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天津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天津淡水资源长期短缺,人均拥有淡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60%的用水由外部供给。铁矿石、煤炭等主要原材料、燃料全部需要外购解决;油、电、气等重要能源也都主要靠国家统一调配和外部输入,受全国能源紧张形势影响明显。二氧化硫、废水化学耗氧量等部分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国家核定的地区控制总量。
结构降耗:构建节约能源的产业结构
严把“病从口入”关,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项目建设。在项目引进和建设中,天津牢牢把住技术水平、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三关,严格执行能源浪费一票否决制。2006年以来,天津实施的近千项工业投资项目,全部符合国家节能规范,其中促进节能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37%,其余的全部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能耗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消除高能耗的点和源。2007年天津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70万吨,玻璃产能150万重箱,造纸产能7.49万吨,酒精产能1.8万吨,铸造产能0.6万吨。实施发电机组“以大代小”首批替代发电量5.5亿千瓦时,全年节约5.7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约450吨。
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聚集,形成集约效应。天津西青泰达微电子区,以9万千瓦电力负荷,创造了900亿元的产值。冶金行业通过聚集实现了生产流程连续化,热装热送、连铸连轧、一火成材,仅淘汰二次化铁一项,每年就节省10万吨标准煤。集中布局建设的纺织高新园,通过建设高效率的集中功能设施,替代了过去分散在各企业的几十个低效变电站、锅炉房,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每百米布耗电降低30%。
技术降耗: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与推广
成功研发转化了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太阳能电池及其应用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高性能电池、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供氢系统等能源高效存储及转换技术、风能设备生产等都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和回灌、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应用等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工业窑炉蓄热式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
持续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推广了地源热泵等十项新技术、富氧喷煤等十项新工艺、变频调速等十项新设备。仅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一项,全市就减少电力负荷50万千瓦。利用节能专项资金支持了工业、建筑等领域的57个节能项目,年可形成40余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在重点行业和21户“千家企业”实施了总投资12.4亿元的256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形成年近6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拉长产业链,努力实现从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线性增长转变为“吃干榨净”的循环发展模式。天津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次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天津开发区已建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天津大通铜业有限公司废旧家电回收再生利用工程项目和北疆电厂电水盐联产项目已列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其中废旧家电回收再生利用工程项目还被列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中的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的滨海化工区将利用海水作为发电厂的冷却用水,升温以后的海水进行海水淡化,浓海水发展新型制盐,提取钾溴镁等海洋化学品,盐再制碱,碱渣再制作成新型建筑材料,真正地循环起来。
管理降耗:大力加强节能管理
天津还建立和完善了系统规范的地方节能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颁布实施了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暂行管理办法、能耗考核统计办法等配套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对年耗能1000吨标煤或年耗电300万千瓦以上的项目开展了合理用能审批,对21户“千家企业”和年综合能耗2万吨标煤以上企业实施能源审计,实施了对重点耗能设备和产品能耗限额管理,推行了百项强制性地方节能标准。
开展了百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实行了节能工作问责制,开展节能执法监察,初步实现了源头严格控制、过程动态监管、绩效科学考核的管理新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