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纸业繁荣,纸业展览会在大江南北到处“开花”,长江三角洲办一个,珠江三角洲赶着来一个,造纸大省山东自然要办展览,宁波、东莞不甘落后……企业如赶场,急急忙忙,钱没少花,效果如何?
展会“张冠李戴”
纸业展览面对的不是直接消费者,面对的都是下游企业——出版部门、纸箱生产厂家等,如果没有专业观众,展览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笔者参加了数次纸业展览,看到大多来观光的是些普通百姓,炎热的天气展馆有空调,各个展位赏心悦目,还有花花绿绿的宣传品可以免费拿,就像逛庙会一样好玩,观众很开心。可是参展的企业都笑不起来,一家国内著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说,一个宣传气球就得花费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太贵啦!重要的是换不来应有的宣传效果;一家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中国代表处的人抱怨,他们参加一次展览,各种费用加起来达100万元之多,可收效却难如人意。
究其原因,专业展览不专业大概是致命伤。现在,展览会名目繁多,动辄冠以“某某国际纸展”,实际却没有什么国际的含金量,顶多就是区域局部的纸业展览。内容大同小异老一套,都是企业到展览馆开个摊子,摆上自己的产品说明什么的,坐等人家来看。而企业需要的上下游信息交流互动、新技术新理念,却基本缺失。结果展览就成了一个纯粹花钱又必须走走的形式。某市已举办5届所谓的“国际纸展”。前几年,展位上基本看不到大型企业的影子。今年某国际知名企业在最醒目处占了三四个标准展位,但是接洽的客户寥寥无几。我们不难发现,缺少专业观众的专业展览,展商是寂寞的。而名不副实的国际冠名,既没有区域特色也不见国际大企业的影子,如何吸引造纸企业参展。
国内展览开始分流
既然国内众多纸业展览会花钱多效果差强人意,缺少足够的吸引力,造纸企业又需要一个交流平台,那么他们怎么做呢?
答案是出国,到国外参展,芬兰国际纸业展览会、泰国“亚洲纸业展”以及“德鲁巴国际印刷和纸业展览会”上到处可见中国造纸企业的身影。他们到国外寻找商机,看看听听,长见识开眼界。
设在泰国曼谷的“亚洲纸业展”两年一次,吸引了170多家参展公司和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5700名专业观众。有16年历史的“亚洲纸业展”今年迎来首支中国参展团,并第一次专门设立了“中国展区”。中国展团由21家单位47名成员组成,包括制浆造纸机械、化学品、仪器仪表生产企业,展区占地150多平方米。展会期间,主办方举行了高层管理研讨论坛、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及鸡尾酒会等活动,为亚洲制浆造纸生产商与来自全球的机械、设备、服务供应商及贸易商提供了会面洽淡的平台。
展会展商以制浆造纸行业的设备供应商为主,其中有美卓、凯登、安德里兹、巴斯夫、凯米拉、赫克力士等世界顶尖企业,也有金鹰、泰国SCG等浆纸生产企业,还有泰国、越南、印度等国家的造纸企业。展会参观者主要是亚洲的专业人士,包括东南亚的印度、越南、泰国、缅甸和中东地区的沙特、阿联酋、伊朗等。这些地区的纸业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当地的制浆造纸工业正处于成长期,大多数企业为中小规模。他们对来自中国的供应商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的产品性价比较高,比较适合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造纸企业。
而被誉为“印刷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德鲁巴国际印刷和纸业展览会”今年5月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展会迎来了52个国家的1971个参展商,展台总面积超过17.5万平方米,有40万名参观者。中国去了展商139家,总参展面积达6758平方米。
和这些超大型专业国际纸业展览并行的,是造纸机械生产企业自己举办的技术交流会。他们召集下游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感情交流,收获颇丰。参会的下游企业花费不多办事却很实在,既向上游企业反映了自己需要的服务方式,又得到相关的技术信息。细分才是出路在诸多纸业展览中,当然也有闪光的。由美国克劳斯集团和中国造纸开发公司主办的“中国国际纸浆造纸暨纸制品工业展览会及会议”,已经连续举办20年。上个世纪的1987年首届展览会,因为国内造纸企业还未成气候,居然没有一家国内企业参加。但是经过20年发展,在众多展览会中,这个高级别展览会吸引了国内外顶尖造纸企业。
该展览会交替在京沪两地举办,如“第十四届展览会”参展商中有一半以上是外国企业,迎来了22个国家的造纸企业观展,观众水平非常专业,中外造纸企业纷纷参与展会,交流学习。这届展会成为世界造纸行业的一次盛大聚会,参展参观企业满意而归。
专业性强、国际参展商多、研讨会水准高是该展会的特点。如此国际纸业展览会名至实归,受到众多造纸企业追捧理所当然。
展会各种各样,有的就是订货会,有的只是区域的展览,为本地纸业交流提供方便,企业欢迎这样的展览会。
其实细化分工才是纸业展览会的最好出路。
如果大家一味为赚钱办展览,却不顾企业的真正需求,这样的专业展览还能够维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