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围绕建设生态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全力推进。今天上午开始,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我省有关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报告。
喜:两年节能量超过
整个“十五”的总量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节能减排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可喜的是,节能方面,2006年、2007年,我省均完成了国家对我省的考核目标任务,两年累计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7.55%,共节约1100万吨标煤,两年的节能量超过整个“十五”期间的节能总量。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3.9%左右,预计全年可实现年初预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
减排方面,2006年、2007年,全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1万吨和6.3万吨。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约3.3%和约5.9%,全年有望下降3%以上和4%以上。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我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2006年以来,全省累计关停15家企业100万吨炼钢能力、13.2万吨炼铁能力,关停小火电机组344.51万千瓦,完成“十一五”关停计划的105%。坚决淘汰小印染、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小冶炼、小火电等落后生产能力,2006年和2007年,全省共关停并转企业3521家。
我省率先在全国完成水泥、造纸、味精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率先实现县以上城市都建有污水处理厂,率先建成全省统一的地表水、空气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同时,围绕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仅2007年,全省就组织实施1745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58.7亿元。
忧:节能潜力和空间有限
报告也清醒地指出,我省的生产力布局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决定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还亟待破解,有些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够到位。
能源消耗刚性增长,节能潜力和空间有限。我省有发展临港工业的优势,今后3年,仅冶金、化工、建材三大行业又将有19个高能耗项目相继投产。省人大环资委调研发现,“十一五”时期,环杭州湾、温台沿海等一批临港重化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产能开始集中释放,必将大幅抬高我省总体能耗和排污强度,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每年将增长1000万吨以上标煤,加上居民生活用能每年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无疑给节能减排带来巨大压力。
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地区污染治理设施建、管、用脱节,也制约了污染减排能力的发挥。部分污水处理厂虽然达标排放,但排放浓度偏高,一些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还未妥善处置。
谋:多项举措破解
节能减排难题
要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今后3年的任务更加繁重。报告提出,下一步,要坚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狠抓节能降耗各项措施。2010年底前,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关停327.8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任务。今后3年,力争全省每年节能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每年新增节能能力300万吨标煤以上。对年耗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商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政府大楼等加大节能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各领域节能管理。抓好“811”新3年行动,推进污水减排重点工程。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审议时建议,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要着眼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格总量控制,着力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靠科技创新,全面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支撑;继续健全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