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林地的发展前景很好,林地面积很大,我们现在的林地面积是6118万亩,耕地才3000多万亩。”谈及林业,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显得很有兴致。
三中全会以后,土地可以更好地流转起来,作为重庆,林地流转该如何进行?
一直致力于林地流转研究的吴亚告诉记者,中央的林权制度改革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通过林地流转能够致富,把林地作为自己的生产资料、作为自己的权属,类似自己的房产一样,有个稳定的产权,而且能长期经营它,并长期增收。
目前,林地在经营权上可以流转,但是问题也凸显出来:过去林地流转是一种自发的状态,信息不对称。现在林地流转要和市场挂钩,但是目前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制约了林地流转。重庆市政府正准备建一个林地交易中心,这样就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难解决的是,金融政策的配套和金融机构的进入问题。
“金融机构一定要介入。金融机构如果不介入,林地流转可能进展就很慢。”吴亚认为,金融机构进来以后,通过建立小额贷款机制,使有条件的林农大胆承包林地。这样,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挥。目前在农业方面,生猪的小额贷款有了,但是针对林地这块还比较滞后。
在吴亚看来,如果金融部门拿一笔钱出来允许林农采取小额贷款的方式贷一定数量的资金,政府贴息,老百姓拿到钱种树造林,几年以后见效了,他就可以用这个钱还银行的贷款。这样,林权抵押贷款作为一项重要的林业融资方式,将增强林业的自我“造血功能”,破解“三农”融资难题和产业发展资金瓶颈。
这一设想的操作程序是这样的:重庆市通过建立和完善林业要素市场,成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活立木交易市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等流通市场配套机构,再与金融部门合作对接,拿到林权证的林农就可以林木资产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
“这一运作模式让林农手里的林权证成了最可靠的抵押物,让银行的资金直接支持到千家万户的林农,让林农对林木经营管护和扩大再生产有了资金保障,使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落实到产业集约高效经营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林农依靠林地和产业发展增收致富注入了源头活水。”吴亚说。
吴亚强调,金融支持林地流转,不仅对林农有利,重要的是对该地区的林业龙头企业有利。如果林农的木材卖不出去,不产生经济效益,林农也会没有积极性。
吴亚以重庆永川李文纸厂为例,“这家企业既搞竹木加工,也搞林产品加工,还搞纸浆,他现在发展了很多竹子基地。竹子长得快,三四年就能成材,成材以后砍伐,然后卖给大企业,这个钱就完全可以还贷款。如果金融机构不介入,老百姓在发展的先期,包括种苗、肥料、管护费用就缺乏,林业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当然,仅仅银行类金融机构介入林业还不够,保险公司也得跟上。否则,林虫害、火灾等因素会导致林农损失。如果安上了‘保险’这道闸,林农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调动起来。”吴亚告诉记者,现在保险公司特别积极,在森林的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他们都想介入。我们也考虑,给保险公司搭建一个平台,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比如,建立林业信贷、保险投入风险补偿机制等。因为林业投资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涉及风险补偿的农村保险业务发展缓慢,险种少、业务量小、覆盖率低,一般保险公司都不愿承保。
“以前,重庆林地贷款滞后,主要是金融机构长期没有介入这个领域。现在在政策上,抵押没有问题,就是金融机构介入这个领域相对滞后一些。”
在分析其原因时吴亚说,重庆人均林地面积比较小,老百姓的一亩三分地,很难形成规模效应,老百姓也没有把林地看得很重,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必需的生计,并且认为经营这块荒山荒地还不如打工去。而且林业的生产周期很长、见效很慢,在这种情况下,争取银行的支持,他自己都没有主动性。
“不过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关于促使农村金融和林农有机结合的问题,加大实施小额贷款力度。比如说,从财政每年拿一点钱出来,搞一些贴息推动小额贷款。应该说,肯定会有一个新的变化。”
吴亚的思路跟重庆有些地方金融机构不谋而合,比方说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而三峡银行则在农业领域提出了银行、保险、政府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