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辽沈晚报》将成本控制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链条,紧紧抓住不放松,不仅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控制方法,而且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控制成本两个轮子一起转动。
组织环节 形成成本控制协调机制
成本控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制定了规章就能够被自觉执行的,必须形成一种控制协调机制。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辽沈晚报》2007年年底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首先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社长徐少达挂帅,副总编辑耿业担任总协调人,通过小组成员的具体操作,对采编、广告、发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支出进行规范化控制。
领导小组成立后,《辽沈晚报》又相继出台了《成本控制若干规定》、《增收节支措施实施细则》等文件,力求改变过去不懂、不重视成本控制的粗放式经营管理状况。
“具体来讲,领导小组的工作就是协调报纸的出版情况。”耿业解释说,由于报纸出版涉及版面、版数、版面色彩、广告分布等诸多环节,因此,通过协调报纸的出版情况,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纸张和印刷成本是报纸生产过程中最大的两块成本。耿业告诉记者,为牵住纸张采购和印刷成本控制这两个“牛鼻子”,《辽沈晚报》成本控制领导小组在协调报纸出版情况的实际操作中,首先围绕纸张和印刷采取措施对成本进行控制。比如,与集团物资采购部门合作,通过走访纸厂、掌握价格走势、商谈价格调整幅度、及时增加库存等措施,使新闻纸价格对成本的决定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抵消;又比如,加强与印厂的协调,增加小厂纸和低克重新闻纸的使用比例,通过对新闻纸等级和克重产生的价格差进行调整和控制,有效缓冲新闻纸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
发行环节 随天气变化调整发行量
《辽沈晚报》的成本控制链条包括诸多环节。除了通过广告版位调整进行成本控制外,他们还从诸多方面着手,实施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比如,领导小组成立后,《辽沈晚报》开始严格控制版数和叠数,并对每日常态版数做出强制性规定,要求没有封面广告时要尽量减少总叠数,彩色广告少时要设计黑白或套红封面,尽量避免不足16版的单叠,采取与其他叠合并等办法减少叠数。
发行成本是影响报社总成本的关键环节。据了解,为加强发行成本控制,《辽沈晚报》将88版设定为发行极限版数,要求版数超过88版时必须由社长批准。“如果当天报纸必须超过88个版,领导小组就会实施具体控制,派专人对发行进行监督,以确保发行的到达率;有时报纸会根据广告客户的要求增加版面,但增加的部分只是单独印刷,并不面向所有读者发行,以控制成本、确保有效发行。”耿业介绍说,这么做是希望用最有效的印量和最少的版面承载更多的新闻和广告,将新闻纸使用过程中对成本的波动性影响降至最低。
据了解,《辽沈晚报》还明确规定,严禁赠物订报、折扣订报,规定涨价不增长提成,降低外埠征、续订提成,取消零售退报率和发行员样报,市内按区域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征订政策。此外,结合发行结构调整进行机构精简,将外埠发行移交邮局,并适当裁减部分管理人员。
为合理控制发行量,《辽沈晚报》大规模削减报纸郊县发行数量,明确市区为发行重点,强调有效发行,并大幅度减少赠报,社委会成员、采编人员、广告业务人员工作用报也由两份减为一份。耿业介绍说,“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根据每天的天气变化,对发行量进行市场化弹性控制。比如,遇到雨雪天气时,《辽沈晚报》红马甲发行公司会视情况将零售报纸减量;版面临时增扩时,用经济手段调控发行量。此外,还能够做到灵活调整报纸价格。比如,根据市场变化,与其他报纸协商上调报纸定价;雨雪天气和超过发行成本极限版数时,及时提高零售报纸批发价格。”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发行量,确实增加了一些工作量,但他们认为,增加几个人的工作量,却实现了报纸的精准发行,减少了发行浪费,降低了发行成本,还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