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位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可古代人怎样造纸,需经过哪些流程?工场里有怎样的技术设施?
经过近半年的考古发掘,一座大型南宋造纸遗址,昨已在富阳高桥镇泗州村完整呈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专家权威考证,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最完整的造纸遗址。
中科院专家称之为“重大发现”,它可能比此前发现的江西高安明代造纸作坊遗迹早359年。
将来,富阳将建起一座造纸博物馆。而这个遗址,也将为著名的富阳造纸给出更权威的“历史证据”。
修320国道时偶然发现
这处造纸遗址的发现很偶然,“去年,富阳修320国道,受降至场口段改建工程,就在高桥镇泗洲村附近。遗址位于凤凰山北麓,距地面仅约0.5米,工人挖出了不少碎瓷片。我们断定,地下肯定有宝贝。”主持本次考古发掘的杭州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唐俊杰说。
“你看这里,南面是凤凰山,有充沛的山水;北面是水渠,有南高北低的地势,形成一个自然坡度,这对古时造纸的引水、排水非常有利。”他介绍,造一斤纸,一般需要1万斤水。
将历史记录往前推359年
经过挖掘,包括在遗址周边开挖探沟,发现这个造纸遗址面积很大,约22000平方米,包括造纸作坊区和生活区。
“我们目前只发掘了2000平方米,遗址包括造纸工艺流程的六个主要环节。”唐俊杰说,“出于保护遗址目的,不准备再挖掘。”
通过对出土瓷器、日常用品、土层等考察,可以肯定这个遗址至少为南宋中后期。而根据出土的其中两块砖上刻着的“丙申七月召……道……邵子杨……至道二年……”、“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二日记”等纪年铭文,甚至有可能将遗址的时代上推至北宋早期(即公元1009年),距今1000年,比此前发现的江西高安明代造纸作坊遗迹至少早359年。
可能专供皇家每天产10吨
“出土了不少遗物,大部分是瓷器,都是宋瓷。”瓷器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说,有一种龙泉窑青白瓷碗,还带着银扣,另外,还有景德镇青白瓷碗、龙泉窑粉青瓷立式香炉等,可都是上等货。
“这些都不是一般小作坊能用得起的,我们推断,这个工场可能有官方背景,是专供官府或皇家用纸的造纸工场。”秦大树说,还有一个线索:与官办的老虎洞窑址路面一样,这里的路面都是以卵石铺地、香糕砖砌边。
根据遗留的实物设施推断,工场规模很大。据估计,当时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工人在此“打工”,日产量高达10吨。
将在遗址上建“造纸博物馆”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史教授潘吉星眼中,“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近年来少有。”
“富阳紧靠杭州,在南宋时期也算是在天子脚下,各地精英汇聚,所以,有着这么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足为奇。”
他说,产量大、成本低的竹纸,对当时的文化普及起了重要作用。“那时,国子监免费给学生发教材,考上进士、举人的很多,平均每20人里就有一个‘大学生’。”
南宋时期,富阳生产的竹纸,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销往日本、朝鲜及西欧等国,影响很大。
这块遗址上打算建个造纸博物馆,将古代人的造纸流程和工艺展现给大家。
当年的造纸流程
相关
①沤料:将砍下的原料,放进石灰水池里浸泡3个月。
②煮镬:石头砌成的灶台上,架一具直径约5米的大铁锅,上面套一个木桶,加入沤好的原料,点火煮8天8夜。
③浆灰:煮好的原料经几次漂洗,将石灰充分洗去,留下干净的纸浆。
④舂料:利用杠杆原理,将浆灰后的物质,经过人力踩压,充分分解成细小的纸纤维,纤维越细小,生产出的纸张越紧致,耐折性好。
⑤抄纸:在抄纸槽里加入悬浮剂,将纸纤维分散充分,再用方形竹篾一张一张筛出,筛一张,就是一张“湿纸”。
⑥焙纸:遗址中有道“火墙”,其实就是一道夹心墙,在中间部分生火,到达一定温度时,将湿纸贴上墙面,只要几秒钟就可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