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到底要用多少钱,财力够不够,资金来源如何配置?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重工集团总裁吕亚臣在审议中的一连串发问,引出一个话题:预算“亮家底”还要“精细化”。 连日来,全国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审议,给记者留下的鲜明印象是:依法强化人大的“预算监督”职能,日益成为人大代表们的“履职焦点关注”。 上项目要有准入门槛 “‘形象工程’不能上,‘政绩工程’不能上,要上就上有竞争力的项目。”吕亚臣说,有了准入门槛,“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的具体项目,才不会变成劳民伤财的“半拉子”工程。 “我们很担心不符合‘振兴规划’初衷的项目浑水摸鱼”吕亚臣为此开出的“药方”是——在财政部划拨预算支出之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门需要先敲定“准入门槛”,防止一窝蜂上项目。 预算经费还需“精细化” 有资格进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项目确定了,接下来问题是:预算要花多少钱? “我们想知道,财政部门在划拨预算经费的时候如何把关?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的财力是否足够承担,是否需要地方财政配合中央财政,是否需要企业自筹一部分?”吕亚臣说,这些问题预算报告尚未给出答案,建议财政部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操作性”更强的方案。 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 与“振兴”相关联的是“淘汰”,计划报告第30页提出:2009年,再淘汰炼铁、炼钢、造纸、电力落后生产能力1000万吨、600万吨、50万吨和1500万千瓦。 “我认为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表述,只有‘计划淘汰数’,却没有‘现有基数’,这就难以判断是否完成了预定目标,以及投入其中的预算支出是否物有所值。”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霞的“困惑”,就这么引出了预算“执行后”的监督问题。 人大代表们普遍的看法是,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将执法检查与人大监督的其他环节相衔接,与人大行使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等紧密结合,在危机中推动社会进步,保障经济平稳发展,其中自然也包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安全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