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PMI反弹证伪:制造业“去库存化”真相
 
http://www.paper.com.cn  2009-03-26 21世纪经济报道

   “大家都在赌‘复苏’。”

  朱龙告诉记者,由于工厂复产,他们仓库里的螺纹钢越堆越高了。这名中部省份的一家大型钢企销售主任抱怨,年前好不容易甩掉的库存,如今重新抬头。

  不过,与朱龙的压力比起来,经销商的存货压力似乎更大。春节前后钢材有一轮小涨幅,很多经销商纷纷“买涨”。但后来钢价又下跌,结果经销商又换来了新的库存——杭州一家经销商,在春节前后的一波钢材涨幅中进了20万吨热卷,现在每吨价格跳水600多元,“怎么出手都是亏。”

  不过,一种乐观主义情绪开始在朱龙的公司高层蔓延。出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逐步落地、产业振兴规划陆续出台的考虑,3月中旬的一次形势分析会上,这家钢企的高管预计:“钢铁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连续攀升的PMI似乎也在印证中国制造业“复苏”的景象。3月4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上升3.7个百分点。这已是该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上升。

  “这个数字和反弹趋势,均表示中国制造业有触底回升的迹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PMI是国际通行的制造业景气指数,由新订单、产出、库存、就业、供应商供货时间等多个指数综合加权而成。通常50%为临界点,PMI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

  然而,历时三周调查,记者发现,这个指数难以告知制造业经济的真实图景,其变化亦难透露企业的冷暖逻辑。

  产能复苏真相:一边复产,一边新增库存

  对于复产问题,朱龙告诉记者:“这两个月生产确实有所恢复。”但他表示,销售状况没有好转。

  在CFLP细分项中,2月生产指数比上月上升5.7个百分点,达到51.2%。20个受调查行业中,有10个行业高于5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甚至达到60%以上。

  PMI相关数值超过60%,通常表明生产扩张正进入白热化时期。

  “工厂‘检修期’正逐渐结束。”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副总工程师赵永棋表示。一个月前,该公司重新启动了曾被迫停产的乙烯装置和乙二醇等设备。

  2008年9月份之后,石化业市场需求急剧萎缩。12月份,上海石化的原油加工量剧降至35万吨,仅为此前公司全年计划的3.4%。上海石化不得不在去年年底做出“停产检修”的决定。从去年11月末到今年2月26日,公司两套乙烯生产设备,只有一套投入生产。

  而今年2月份,上海石化一反颓势,原油加工量环比上升幅度达30%,生产逐渐恢复。

  记者在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工业区发现,年后一度静寂的工厂,不少也已结束“检修期”,工人正陆续从培训课堂重返生产一线。

  记者调研发现,不少主要制造行业出现了产能复苏的现象。然而,同时并存的是,这些行业市场需求恢复的迹象并不明显。

  “复工后的产能,往往立即变成了产品库存。”上海市化工协会会长许秋塘说。他刚刚辗转完成了对上海各区县大小企业的走访。

  但他表示,不重启生产,企业的损失会更加惨重。“一套乙烯设备,每次关停就有4000万的损耗。”赵永棋坦言,不到万般无奈,企业不会轻易选择停产。

  “钢之家”总经理吴文章告诉记者,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停产通常不能超过3个月,否则设备需要大修,花费会更大。

  因此,去年10月以后钢厂大量减产、停产,今年1、2月份各企业必然要重启机器——这或能部分解释钢铁产能迅速恢复的原因。

  不过,仅凭“大修”成本,似乎还不够为产能复苏提供解释。

  广东一家医疗器械产品公司的负责人直言,停产时间过长,企业将很难活过这个“冬天”。“一旦停产,企业面临的是双重信任危机。”这位负责人解释。

  首先,企业的熟练员工会陆续离开,后来即便有新订单,也会面临无人能做的境地。其次,供货商和投资人会失去信心。

  “如果工厂一直没有动静,供货商就会担心他们的赊账保障,从而不肯继续为进货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投资人会选择抽回资金,这对于企业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对于经济寒冬中的各大小制造企业来说,此言不虚。

  去库存化:已过中途?

  反抛物线——这是半年来PMI库存指数的运行轨迹。

  CFLP公布的2月中国制造业PMI系列指数中,产品库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均继续回升,分别为47.7%和45.6%,环比上升了4.2和1.7个百分点。

  而在三个月以前,这两个指数历经了半年之久的下跌。

  “存货是一场噩梦。”华原化工有限公司党办主任虞金达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企业产销情况非常好,由于市场看涨,公司进了不少高价原料。

  但去年9月份之后,该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料之一液氯,每吨价格从2000元一路跳水到今年1月的200元,降幅竟达90%;另一原料黄磷,每吨价格则从高峰时期的27000多元降到18000元,至今仍无回升迹象。

  另一方面,公司产品销量锐减,供大于求导致工厂停产,换之以“检修+培训”。结果,消化高价原料和产品库存,成为公司自去年10月以来的最主要任务。

  即便如此,这些高价原料至今仍没有消化完。“要到4月份,库存才能回归正常水平。”虞金达估计。

  华原化工的母公司华谊集团,亦不堪库存重负,最近要求旗下所有企业,如果能从集团内部拿到原料,就不得外购。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陈露解释,在经济景气向下行阶段转换的过程中,存货投资会经历从积累到清理的剧烈调整,是为“去库存化”。

  记者从不同地区了解到,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份,普遍是企业“去库存化”的高潮时期。企业想方设法完成这一过程,以换取“冬季”难得的现金流。

  央行此前调查的5000户企业数据显示,2008年8月企业存货余额达到最高点755亿元,此后三个月间,原材料存货余额减少255亿元,至11月份存货投资已转为-448亿元。

  各行业的存货波峰略有差异。山鹰纸业销售经理郭伟告诉记者,造纸业的产品库存高峰时期大约在今年1月前后。

  记者从几地纸业市场人士处了解到,由于已经无处储存,山东的一家纸业制造商甚至将新闻纸产品摆到了马路上;而武汉的晨鸣纸业则新盖了大仓库,用来存放无法立刻销售的各种文化用纸。

  “目前,去库存化已过中途。”陈露认为,这可解释PMI库存指数的回头。

  在市场需求持续乏力的情况下,只有在去库存化完成之后,企业才有重新买进的动力。这并非意味着经济回暖,而是一种企业自我调整的逻辑。

  不过,记者发现,库存恢复的进度和原因在各行业并不一致。

  “前段时间钢材市场价格非正常回升,这造成了市场回暖的误判。”朱龙表示。在这种预期下,企业和经销商出现了一轮进货高峰。

  河南一家挖掘机制造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对各地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建计划普遍期望较高,这对库存增加提供了动力。

  而来自其他行业的信息则显示,产能的恢复,与终端需求的停滞不相匹配,成为库存重新增加的重要原因。

  4万亿:经济刺激效应尚待落地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似乎为PMI相关指数的迅速回升提供了注脚。

  例如,2月PMI细分里的新订单指数,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超过了50%,环比上升了5.4个百分点。该项指数在去年11月份时只有32.3%,最近三个月连续大幅回升。

  记者溯及产业链的上端——机械设备制造和交通物流行业,选取了8家样本企业(浙江、山东、河南、内蒙、湖南、福建、上海、四川各选了一家),试图求证,该指数如何反映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地。

  有6家企业的负责人均表示,最近两个月,新订单数几乎没有增加,甚至不增反减。

  1家企业表示,企业订单自始至终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济宁市中煤工矿物资有限公司的冯克芝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该公司专为国有煤矿提供弯道机等常年性设备,因此基本上没有受到外部环境的波动。

  而只有1家企业认为,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后,最近两个月中,企业的订单数有所增加。

  “3月份新订单有一定复苏,但这只是环比概念,同比去年要相差很远。”厦工机械苏沪浙区域经理蔡淳告诉记者——不过,和不少陷入停产减员的企业相比,厦工日子还算好过,不过没有像去年那样安排员工加班了。

  此前,曾有专家认为,4万亿投资计划效应首先能从机械制造和交通物流等产业链上端行业显现出来。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253亿元,同比增长60.6%,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5%的增幅。

  “拿高速公路来说,其实到目前为止,新开工的4万亿投资项目并不多。”蔡淳透露,尽管不少企业拿到一些政府订单,但由于地方项目投融资出现问题,很多工程的资本金还到不了位。

  此外,现有道路工程,大部分都存在政府历史欠账的问题。“有人测算,即使把1.18万亿的中央投资都用来补欠款,还是不够。”蔡说。

  “今年的新工程,没有足够的资本金,势必又会产生新的应收账款。”蔡淳对此显得颇为担忧。

  由此看来,经济刺激计划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暂时与PMI指数变化的相关性不大。

  而对于新订单指数2月份首次超过50%的增幅,CFLP高级经济师高伟有一个解释: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订单有前置特性,一般要过3个月以上才能在实际运行中反映出来。

  但让蔡淳他们担心的是,国内外市场长期萎靡下,行业大量的产能过剩造成的冲击。

  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会长许秋塘告诉记者,中国化工产能连续5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许多项目动辄就是几十亿、几百亿的投资规模,已经造成大量产能过剩,同时降低了化工产品的盈利水平。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产业也要倒一批、调整一批,现在很多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因为一开工就是在亏损生产。”许秋塘说。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十大新闻 ·振兴规划 ·造纸 ·印刷 ·铜版纸 ·牛皮纸 ·纸制品 ·纸张 ·包装 ·出版 更多
·宁夏吴忠金花造纸厂发生大火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传真:010-51662132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