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第七届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国家环保部总量司司长赵华林就节能减排的政策方向做了具体阐述。
节能减排是一项政治任务
我国用了30年时间,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总体加入了小康水平。但经济发展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200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5.5%,然而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和15%的能源。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单位GDP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纵观我国的“世界第一”,钢铁产量、水泥产量、煤产量等,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基础原材料,且不可再生;至于污染物排放,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世界第一,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占到了全球排放总量的1/5。所有这些“第一”都不值得欣喜,它们推动了今天的经济增长却会在明天因为枯竭与恶化对经济形成更大制约。
自2005年11月松花江事件以来,大约每两天就有一起环境事故发生,进入了环境事故高发期。资源、环境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效应已经凸显。
形势严峻,中国的经济实力也为节能减排的提出提供了可能性。赵华林说:“矛盾的主要方面由经济增长发展不足向环境资源承受不起转化。即以发展的速度为主向发展的质量为主转化。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表现为资源与环境的约束。”
因此,“十一五”计划首次提出了“节能减排”概念,并对其制定了一系列约束性指标,要求在此期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在赵华林看来,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是政府向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而它的执行也成为一项政治任务。
减排进度赶上时间进度
“十一五”规划出台后,各项措施紧锣密鼓地跟进。2006年5月,有关部门代表国务院与31个省级政府陆续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COD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关闭小火电目标责任书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目标责任书。尽管如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指标不降反升,比2005年分别增长1.8%和1.2%。
2007年4月27日,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进行全国动员部署,会议一直开到有条件的市县,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5月23日,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的综合性工作方案》,对目标、措施、任务、保障条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都做了明确规定。加强的力度终于得以体现在成果上。2007年污染物排放首次出现拐点,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4.7%和3.2%,2008年继续双下降,比2007年同期下降5.95%和4.42%。尽管与基准年2005年相比仅下降了8.95%和6.61%,但毕竟实现了任务赶上了时间进度。
2009年是完成节能减排“十一五”约束性指标的冲刺年。但赵华林表示仍需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的增长依然较快,给污染减排工作带来较大压力;政策措施落实还有待加强,减排资金投入不足;各地减排工作进展不平衡、企业稳定达标率低等,都亟待有针对地发力,最终完成“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
“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是赵华林提到的狠抓落实推动减排工作的3个原则。这就要求进一步落实减排责任、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切实强化结构减排、大力推进工程减排、加大监管力度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等。其中中央会在年内投入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148亿元,中央财政资金270亿元用于支持十大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要求确保“十一五”新增再生水日利用能力680万吨,削减COD300万吨,并以火电、造纸等行业为主攻方向,加快企业减排设施建设。同时,针对水业的相关政策还包括提高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抓紧出台《排污许可证条例》,推进排污交易及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中央环境资金向重点流域、区域和西部的减排工程倾斜;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等。除此之外,统计、监测与考核三大体系也不能忽视。出台《环境统计审核办法》以加大环境数据审核力度、积极开展氨氮、氮氧化物等指标前期研究,为“十二五”总量控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等措施都是未来目标。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大形势,对污染减排工作来说,则有喜有忧。一方面,很多企业停产或关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污染排放总量;而国家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3500亿都投向了环保领域,这会使很多地方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能力上一个台阶,对节能减排来说是机遇。但另一方面,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如果资金再次投入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中,一味强调快速增长而忽视“好”字当头,就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与此前提倡的抑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发展的思路相违背,致使产业结构出现“逆向调整”,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是一大挑战。
因此,赵华林认为节能减排工作将会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环保准入的压力,有些地方可能会为保持经济的增长而放宽环保标准;二是污染减排反弹压力大,市场需求的减弱导致企业经营的困难,企业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而环境成本首当其冲。”
面对这样的形势,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可以集中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另外,可以借国家扩大内需之际,集中建设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在城市水业领域,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掀起了地方污水处理厂投资热。下达的前5天,地方政府向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了500座污水厂。获批项目总数接近800座。
“按照目前的污水厂建设速度,到2010年末,我国建成3000座污水厂都没问题,加上银行贷款,污水处理行业投资会在2800亿~3000亿元。”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为了完成节能减排工作,各地都将建设县城污水厂作为重点目标。但他也强调,“今后的长期运营比设施建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