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paper.com.cn
2009-05-06
中国环境报 |
编者按 新的《制浆造纸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以来,造纸行业的结构调整如何?曾是臭名远扬的草浆造纸怎么生存?国内造纸企业面对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生存压力,怎么看待行业发展?究竟要不要草浆?怎样发展草浆?造纸行业环保工作和技术发展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这些新老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造纸工业发展照搬国外模式并不符合国情。在跨过污染治理这道门槛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草浆还将作为重要的原料补充活跃在纸业制浆舞台上。而眼下,正是优化结构、提升技术水平、理顺草浆发展的有利时机。 未经治理的草浆生产一直被认为是拖累我国造纸业形成白纸黑水的罪魁祸首,而与所谓先进的纸业模式无缘。而对于纤维原料缺乏的中国造纸工业,对原料的巨大需求与木材短缺所形成的矛盾,使得人们也从来不能忽视开发非木材纤维造纸的问题。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只要科学利用、合理利用,草浆就能发挥其重要补充原料的作用,让其不再是“害群之马”而是造纸业原料生产的“最佳配角”。 关键在于产业整体的污染控制和治理。事实上,我国现有治污技术和生产工艺已经可以解决草浆生产线的污染问题,而让其污染名声大振的祸首其实是为数众多的小企业仍然采用落后工艺和屡禁不止的违规排放。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木、废纸、草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造纸发展之路。 草浆是我国多元化纸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纸一体化难以完全填充原料缺口,中国纸业还不能完全离开草类原料,部分地区麦草资源丰富草浆更经济 会上,中国造纸协会副秘书长钱毅表示:“科学合理利用非木浆(包括禾草浆)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据统计,2008年,我国进口商品木浆已达952万吨、进口废纸2421万吨,折成废纸浆1936万吨,国内废纸浆2503万吨,自制木浆只有672万吨,尚有1000多万吨的原料缺口,就必须由非木纤维来填充。” 当前,世界木浆净出口量超过100万吨的主要木浆供应国有加拿大、瑞典、芬兰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造纸业已建立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并将其纳入森林工业,形成了稳定的循环经济模式,今后不可能有大幅增长的木浆产量。其他诸如巴西、智利等发展中国家,也将逐步改变原先依靠出口资源换取加工品的经济发展模式,转而控制包括木材在内各种资源的出口。因此,全球木浆供应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2001年,国家以林纸一体化战略结束了造纸业长期以来的“林草之争”,这被认为是中国造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这项产业发展战略工程目前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对此,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副院长曹春昱解释说,国家确定的林纸一体化方向没有错,由速生林生产木材也确实更加适合现代造纸工业对生产规模、技术、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性要求。但由于国情所限,我国林纸一体化战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能完全满足造纸行业的需要,其中速生林可植面积有限是最现实的障碍。“很多地区规划的面积很大,但实际上在推行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政策门槛而放缓发展步伐,预期目标的实现难度较大。比如林业税的征收、和当地农户利益分配等,还缺乏明晰统一的规定。要进一步推进林纸一体化急需政策机制上的完善和突破,而这都需要时间。与此同时,当前植林土地的费用越来越高,对企业而言也是日益沉重的负担。 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安龙对此也持相同观点,他说:“林纸一体化战略从确定到发挥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建设需要周期,主要是栽树后的成长期,针叶木需要10~15年,阔叶木也得4~6年才能成熟。与此同时,虽然在国家层面上确定了相关政策,但各地要解决政策、机制、资金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时间。比如农业用地改为林地,生态林、天然林保护等各项工作等。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余家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制浆造纸企业,正在建设自营造纸原料林基地,但无论在总量还是品种结构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对此,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林纸一体化战略的制定和推行必须符合国情,不代表要排斥非木浆。由于在我国推行以木代草的林纸一体化模式还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纸业还不能完全离开草类原料。 其实,草浆纸厂长期而大量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由我国特定的国情决定的。由于很多草浆纸厂分布在我国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平原地区,这里林木缺乏但农业发达,因此使用草浆成为最实际甚至也是唯一的选择;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并不发达,草浆纸厂的工艺相对简单,投资少,原料足,市场大,见效快,很容易就成为地方的利税大户和就业主力,“一个造纸厂养活一个县”的说法其实并不夸张。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来说,草浆纸厂确实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 草浆污染并非总是“臭”名远扬 只要达到5~10万吨的规模,草浆生产线和相关企业可以实现环保达标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草浆生产线不是越大越好,必须要考虑收购半径限值 草浆生产“臭”名远扬,甚至被认为是拖累整个行业的罪魁祸首。事实上,中国造纸行业长期以来确实因为落后的非木生产而积累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和负荷。但随着技术进步,不仅在草浆生产线末端治理上有了成熟实用的工艺与设备,而且通过草类制浆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也有了重大突破。 “草浆不等于污染,也并非不可持续。”曹春昱很肯定地表示:“相关生产工艺和处理技术已经到了成熟实用的阶段。我认为,草浆行业目前污染程度仍然较高,已经不完全是由于技术的问题。违规排污才是造成污染严重的祸首。目前,大部分污染问题都源于违规超标排放,而这和环保标准执行力不强,地方保护导致监管失效关系密切。” 由于陕西关中地区草浆造纸市场广大,张安龙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草浆的发展。他说,麦草制浆生产以前由于无法做到碱回收,因而污染比较严重。而这些现在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了,黑液提取、碱回收、降粘等技术都已经成熟。过去草浆生产中段水污染负荷高,难以治理达标,现在也从前端升级生产工艺予以解决,可以做到达标排放了。 对于草浆达标排放成本高的问题,曹春昱指出,和木浆相比,治污成本高是必然的,但并非不可承受。只要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草浆生产线和相关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是可以实现环保达标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的。而这个规模被业界专家普遍认为是5万吨~10万吨。 对于国家制定的3.4万吨草浆淘汰门槛,张安龙解释说:“3.4万吨其对应的产量是每天100吨,这样规模对应的碱回收装置技术成熟,运行较为经济。新的排放标准实施后,虽然在技术上提出的挑战不算大,但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3.4万吨就不合算了,所以说这个门槛还是有些偏低。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普遍认为6.8万吨即两倍于最低规模的草浆生产规模、每天200吨的碱回收运行更经济。” 他同时强调,草浆生产线也不是越大越好,必须要考虑收购半径限值和与此有关的成本问题。“过去我们认为不要超过200公里的收购半径,否则成本过高。但现在有一些厂商通过成本控制,收购半径已经到了400公里。“我认为比较合适、经济的规模不要超过10万吨。” 盲目攀比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我国木浆比例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要把全球木浆净交易量全部提供给中国;发展模式要考虑国情和“家底”;发展造纸业不是要不要草浆,而是能不能用草浆,能不能用好草浆。其关键就是要抓好达标排放、抓好环境污染治理 全球造纸原料中木材已占到93%以上。而我国木浆比例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则要把全球木浆净交易量的全部提供给中国。与会代表认为,照搬国外发展模式从来都不是中国发展工业的选择。对于造纸工业而言,无论是可供木材资源,还是人均造纸林面积都和国外有巨大的差距。没有根基的盲目攀比将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在发展道路选择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国情和“家底”。 合理利用非木浆就是中国特色造纸工业的选择。曹春昱说,我国在《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中已经明确要合理使用非木浆,就是要合理使用草类原料的草浆。他估计,随着纸浆需求量的增长,今后我国造纸业非木纤维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但总量会长期稳定在现有水平,即1000万吨左右。 钱毅说,事实上,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非木浆。新上和技改草浆项目,只要工艺先进,治污设施到位,是可以批准的。发展造纸业不是要不要草浆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用好草浆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要抓好达标排放、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假如1万吨的草浆生产装置如果不上治污设施和回收装备,COD排放量将达到1.3万公斤左右。偷排企业确实能更赚钱,但对已投资治污设施且运行正常的达标企业不公平。 曹春昱说,时至今日,不同规模企业间排污压力、治理成本不均也是整个行业缺乏环保内在动力的重要原因。“要解决造纸业违法排污问题,只提高标准没有用,要通过监管到位、政策到位,使得治污成本均衡化。” “十五”以来,草浆中小产能成为淘汰的重点,日前生效的新排放标准同样也是如此。这一号称“全世界最严格的”造纸行业排放标准,不但与原有标准相比大幅提高,并取消了对非木浆制浆造纸企业宽松的排放政策,产业分散的纸种尤其是以形成行业80%污染的非木浆为原料的低档文化纸产能更是淘汰重点。而这对于工艺先进、治污设备到位的规模草浆厂而言,无疑是机遇大于挑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