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内容包含应对气候变化等两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十几年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7年2月2日,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地球变热的主要原因,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六种温室气体(GHG)的持续排放有关,其中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来源于过去100多年来工业革命的石化能源消耗,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就是大幅度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
石化能源大量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约70%由森林吸收固定。森林除了吸收碳之外,还有涵养水源、固定土壤、维持多样性等生态功能。除此之外,为提供木质资源也是森林的一个重要功能。因此,在维护森林生态功能的同时对森林进行适度采伐利用,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和谐的一种必然选择。
但是前几年,某国际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中国木材加工业和浆纸业的发展造成大量森林被采伐,减少了温室气体的吸收固定和碳排放的增加,是造成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这种对森林采伐非科学的舆论导向,不但使社会公众对森林采伐产生误解,更直接将中国推向了气候变化的风头浪尖。
因此,正确认识森林的碳吸收功能和森林采伐间的关系,对公众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关系到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
作为林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工业用材、纸浆和纸产品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2005年,我国消耗木材已达3.7亿立方米。2009年,我国纸浆、纸及纸制品消耗量突破8000万吨,已超过美国。据世界自然基金的报告预测,到2010年,中国林产品缺口将会增加到1.25亿立方米。
中国森林资源相当有限,而木材和纸产品消费增加的潜力巨大,木材供应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在保护天然林的基础上,在适宜的地区发展人工林,通过科学的采伐更新提高人工林经营管理水平,成为了必然选择。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资源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我国人工林资源快速增长,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同时,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成明显增加态势。人工林的发展,实现了我国木材供应能力和森林资源的双增长。
森林资源的良性增长,使森林固定二氧化碳的碳汇功能也得到了提升。2007年5月30日,我国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1980—2005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46.8亿吨。”
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增长对气候变化的良性影响,也成为了行业热点。2009年11月8-9日,第二届全国林业学术大会上,专家们就林业与气候变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我国人工林快速发展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为林业碳汇和气候的贡献进行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应加强碳汇林业方面的实践与管理,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循环经济。专家指出:在人工林经营区域按科学规划进行木材采伐和在天然保护林区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进行科学抚育采伐,都是对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科学的森林采伐行为,不但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木质资源,也促进了森林的及时更新,增强了森林碳吸收能力。期间,部分专家考察了金光集团APP(中国)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对企业通过科学发展人工林,主动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实现木材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人工森林碳吸收功能增强的科学实践给予了积极评价。
2009年9月21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并作出积极承诺: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
保护与发展不相矛盾,科学的森林采伐利用会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在即,中国政府作出决定“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这应该是全世界的选择。
科学的森林采伐,不是气候问题的元凶,环保组织也不应该以此制造舆论误导公众。(文/任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