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谁对话?
张波,1962年10月生,山东省桓台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山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2007年4月被聘为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为什么对话?
山东的省情决定了必须自觉实行全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的道路。我们想知道山东如何编制和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既改善环境质量,又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张波怎么说?
山东省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将逐步实现从行业排放标准到流域性综合标准的过渡。标准的实施促进了以较低的行政和社会成本调整行业结构;引导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促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对话人 张波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点击一
焦点关注
立足省情,既改善环境质量,又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键思路
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记者:能否介绍山东省出台地方环境标准的背景?
张波:具体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山东省情有4个特点。一是人口密度比较高,山东省平均人口密度为598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3倍,远高于同属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二是自然降水比较少,山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56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枯水季节河流基本没有自然径流;三是经济总量比较大,发展速度快,但结构偏重,2008年,山东经济总量达到3.1万亿元人民币。2000年以来,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在13%左右。其中,“两高”行业创造的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四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山东省情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行全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的道路。如何立足山东省情,既改善环境质量,又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山东环保工作急需破解的难题。
为此,从2002年开始,我们探索走出一条发挥标准引导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新路子。山东省自2002年起,开始组织编制和发布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利用8年时间,分4个阶段,将逐步实现从行业排放标准到流域性综合标准的过渡。到2010年1月1日,山东省将在全省取消高污染行业的“排污特权”,实现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衔接。
记者:山东省在2003年3月,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能不能介绍这个标准是如何出台的?
张波:造纸企业是山东省的污染大户。自1996年以来,全省通过行政手段先后关闭了5000吨以下的草浆造纸生产线384条,1997年又关闭了1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线27条,1998年~2002年,山东省又进一步关闭了2万吨及以下的草浆生产线61条。采用“壮士断腕”式的行政手段治理结构性污染,效果十分明显,但随着被关闭企业规模的增大,这种方法逐步显现出缺乏预见性、经济成本较高等问题。据统计,仅2001~2002两年间关闭的41家草浆生产线,报废固定资产十几亿元,给当地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带来了很大压力。而在2002年,造纸行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仍占到全省工业总排放量的51.4%,然而其GDP的贡献率仅为3.4%。因此,我们痛下决心,顶住压力,用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办法,淘汰这些落后的生产能力,为全省环境质量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在治理造纸行业污染时,我们首先采用逐步加严的地方行业标准,以此引导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2003年3月,我们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366-2003),标准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3年5月1日执行)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420mg/l(当时国家标准是450mg/l);第二阶段(2007年1月1日执行)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300mg/l;2010年1月1日起将实施第三阶段标准,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120mg/l,比原国家标准严3倍还多。
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我们发现达不到第三阶段要求的主要是一些中小型的、工艺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造纸企业,产量仅占全省的30%;而规模较大、工艺技术装备较先进的企业的产量占到了全省的70%,这部分企业对新标准基本持赞成态度。实行新标准实际上是以行业标准形式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造纸行业的结构调整。
在发布造纸行业地方标准后,山东省又陆续发布实施了纺织染整、淀粉加工等13类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行业标准。我们在造纸行业取得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后治理其他产业的污染、促进山东经济整体的结构调整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点击二
焦点关注
污染物集中排放的流域如何达到水体质量与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
关键思路
实施地方性流域排放标准,区别不同区域执行不同限值,衔接行业标准,分阶段逐步加严
记者:实施行业标准,走出了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重要一步。但在污染物集中排放的流域,即使所有排污单位都达标,水体质量与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山东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张波:是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对于污染物集中排放的流域,如何达到水体质量与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山东省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06年开始,我们先后组织编制和发布实施了《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等4项地方性流域排放标准。
这一系列标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促进排放标准与环境目标相衔接。以南水北调标准为例,标准限值的确定是以南四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控制断面水质目标为控制基准,采用反演法,依据小流域环境容量测算结果,反推上游点源
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努力做到排放标准与环境目标相衔接;二是区别不同区域执行不同限值。在同一个流域内部,按照环境容量和敏感程度不同,划分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按照企业所在区域分别执行不同的排放限值,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三是衔接行业标准,分阶段逐步加严。
还是以山东造纸行业为例,第一步,对应地方排放标准的第一时段,仅比国家标准略微加严一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第二步,大幅度加严标准,如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加严为300mg/l,此时,规模较大、工艺技术装备较先进的企业具备达标排放的能力,达标无望的企业主动选择结构调整;第三阶段,出台流域性综合排放标准,流域标准第一时段与行业排放标准第三时段相衔接,实现了行业排放标准与流域综合排放标准的对接;第四阶段,根据各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环境质量改善的紧迫性和行业技术进步状况,彻底实现排放标准与环境目标挂钩。
南水北调沿线自2006年3月1日起,小清河及省辖海河流域自2009年7月1日起,山东半岛流域自2010年1月1日起,流域内所有企业将全部执行统一的排放要求。
点击三
焦点关注
标准实施对行业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
关键思路
以较低的行政和社会成本,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引导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促进生产技术升级换代;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记者:标准的实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对全省的环境质量改善有什么作用?
张波:概括来讲主要有4点:一是以较低的行政和社会成本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以造纸行业为例,1996年山东省共有造纸企业700余家,其中草浆生产企业522家;2002年草浆生产企业是45家。至2008年,通过严格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造等途径,造纸企业减少至270家,其中草浆生产企业已经减少至16家,比1996年减少了近97%;规模较大的23家企业的产量占全行业的72%;非木浆、木浆、废纸浆的比重已经由2002年的50%∶12%∶38%调整为目前的15%∶35%∶50%,原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引导了科技进步,突破环保技术瓶颈。早在2003年,山东的各大造纸企业就直接瞄准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10年的目标,投巨资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科技攻关,突破制浆工艺和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等行业技术瓶颈。例如,山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已在山东晨鸣纸业集团得到实际应用,出水化学需氧量达到60mg/l,每吨水成本仅1.5元左右。据行业专家分析,由于治污技术先进,山东省造纸行业目前总体领先国内同行业5年左右。
三是促进了生产技术升级换代,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地方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山东造纸业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手段,实现升级换代,整体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工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麦草制浆为例:由于受环保和成本的限制,传统的麦草制浆企业规模最大为11万吨/年。山东泉林纸业研究成功“一草三用”(草中的纤维造纸、木质素制肥、醣类生产沼气)技术路线,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了麦草的全部综合利用,提高了麦草的利用率。可以看出,一旦突破行业技术瓶颈,麦草制浆造纸成本低、保护森林资源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等优点就会显现出来,从而会促进造纸行业可持续发展。
至2008年,山东省造纸产量达到1350万吨,较2002年增加了一倍以上,高居全国首位;利税达到91亿元,较2002年增加了两倍;而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至8.5万吨,同比减少了58%;每吨纸废水排放量减少了45立方米左右,同比下降了76%;每吨纸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了40公斤左右,同比减少83%。
四是污染减排进展较快,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77万吨减少至67.86万吨,同比削减了11.9%。
在最早实施流域性标准的南水北调沿线区域,变化尤为明显。2008年,山东省辖淮河流域断面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为30.96mg/L,氨氮平均浓度1.24mg/L,与200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下降了67.4%,氨氮平均浓度下降了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