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考核评估座谈会。此次座谈会召集了包括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有关地方和环保、城建、水利、农业、林业及中咨公司等部门代表在内的多方机构和部门共同参加。与会专家对加快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纷纷发表看法和建议。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太湖治理任务非常重大,其难度极为艰巨,治理需要长期坚持,重要的是从源头治理污染,完成其总体方案目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意义重大。
太湖污染加剧
“太湖流域地区经济发达,发展较早,太湖水源不仅承担着地区经济生活的水源供应,还发挥着环境平衡的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征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总面积达到3.69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社会出现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污染物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尽管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在内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地区治理力度,但是太湖水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缓解。2007年的太湖蓝藻大暴发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历史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当今的太湖污染现实,由于以前的经济发展理念的原因,人们普遍不注意环境保护,近年来的环境保护宣传以及切实的治理工作已经使得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至少减少了继续污染的可能性。”黄征学说。
因为一直以来的太湖流域内过多的污染企业的大力发展,使得太湖的污染程度一再加剧。
“比如一些造纸、纺织、石油化工企业高度密集在太湖地区,通过对汇入太湖的河流造成的污染水,汇入太湖后,最终造成太湖水质的极度恶化。”黄征学说。
据记者了解,太湖治理整体方案中提到的太湖地区重点污染行业包括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和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及化学纤维制造业六大类重点污染企业,且主要分布在江苏以及浙江沿太湖流域的地区。
从源头治理污染并坚持长期治理
“由于地区环境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例子很多,太湖流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显得特别突出。加之治理难度极大,且治理同时不能放弃发展经济,这就需要长期地坚持以达到最终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刘云中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此,黄征学也认为,治理难度大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治理方案和措施,且需要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通过政策制定鼓励企业的环保意识,加大监管力度,避免以提升地方经济总量而牺牲地方环境的情况再次出现是政府需要特别注意的。”黄征学说。
整体方案提出,太湖治理的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太湖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湖体水质由劣V类提高到V类,东部沿岸区域水质由V类提高到IV类,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及其输水骨干河道水质基本达到III类,河网水(环境)功能区水质有所改善。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太湖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改善,达到轻度—中度富营养,湖体水质基本达到IV类,部分水域达到III类。
“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重要的是从源头治理污染,再通过技术手段治理湖泊内的水质污染。”黄征学说,太湖不是流动水,相对具有一定治理优势,管好汇入太湖河流的源头污染,对于长期的治理效果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对此,刘云中也认为,如果治理汇入河流的政策和技术得到确定并切实发挥作用,可以对太湖水质的治理起到根本决定作用。“这样必将会为整个太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产生导向作用,毕竟水质污染的代价还是很大的。”刘云中说。
据记者了解,太湖治理专家正在探索用“生态”方法治理太湖水质富营养化难题。具有神奇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水葫芦有望从“环境杀手”转变为太湖治理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