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会聚长沙,围绕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推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低碳经济等问题进行研讨。此前,占地500余亩的长沙橘子洲公园,经过3年多的生态修复,已向市民免费开放;长沙环境资源交易所,也于一年前正式挂牌,并完成首批排污权交易。
低碳经济,生态修复,排污权交易……自2007年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这些新词汇走近湖南人身边,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关键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带动全省科学跨越发展。”2008年5月,在研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顶层设计时,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明确提出,湖南要在“两型”试验上走出一条新路。
资源节约
——从观念上突破,自细微处把关
近30层高的金科创业大厦,看上去就像一座高档写字楼,要不是门口的招商广告,很难把它与工厂厂房联系在一起。
“要是盖成单层厂房,少说也得占地350亩。”大厦负责人说,金科创业大厦占地仅25亩,建筑面积则近10万平方米。
金科创业大厦所在的长沙市高新区隆平高科技园里,清一色的高层厂房。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林平介绍说,园区每平方公里创造的GDP为36亿元,每平方公里税收达2亿元。
统计资料显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其中有近500万人生活在城市。根据规划,未来10年,长株潭的城市人口还将增加500万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将给资源、环境带来新的压力。
“过江隧道是双洞单层通行好,还是双层单洞通行好?”不要小看如此细微的问题,长沙市政府经过反复测算,将劳动路过江隧道从双洞单层改成单洞双层,预计可节约投资5亿元,缩短工期11个月,拆迁面积则由先前的6万平方米减少为零。
土地,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长株潭“两型”试验自起步之初,便着手制订土地总体规划,力求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向空中“要”地——工业园区建多层厂房,被征地农民安置变“一宅一户”为“公寓式”。
从城市“挤”地——长沙新河三角洲旧城改造巧妙利用地形高差,实行人上车下、竖向分离的道路交通系统,相当于节地58.62公顷。
盘活农村土地——株洲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流转土地363万亩,流转耕地76万亩。
从观念上突破,自细微处把关,“资源节约”模式的探索,在资源管理、使用的创新实践中不断推进。
工业废水通过管道从各个车间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多道工序处理后,成为车间的生产用水。在华菱湘钢集团,已运行1年时间的“工农闸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保证企业每天可少向湘江取水6万吨。
远不止一个湘钢,类似这样的节水创新已在长株潭城市群全面铺开。长沙、湘潭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湘潭对骨干工业企业实施改造,提出在两年内将全市工业用水重复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70%;而株洲的城市用水量近年来持续下降,节水型探索已初见成效。
在湖南力威液压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卫东自豪地谈起企业自主研发的“节能型自由侧翻式拍门”。节能的秘诀其实很简单,仅仅变换一下拍门的开合方向,就能比原有产品节约电能22.5%。如今,这款被水利部列为“最具推广价值的创新产品”,已在洞庭湖区的防洪灌溉工程中广泛应用。
在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的“十—五”节能“期中成绩单”中,湖南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为66.95%,位列全国第三。
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湖南省出台文件,将能耗降低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就在前不久,《湖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草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湖南开始进入依法为节能“护航”的新阶段。
环境友好
——重拳治污还旧账,结构调整谋长远
3年前,当一场关停200多家小造纸企业的“环保风暴”席卷洞庭湖区时,岳阳县麻塘镇渔民颜昌富不曾想到,3年后的今天能在洞庭湖面又见江豚跳跃。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最新探测结果显示,目前洞庭湖区生活着132头江豚。此前,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在洞庭湖上“消失”近20年。
对于一个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欠账较多的中部省份而言,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环境友好”,并非易事。
2006年底,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进下,一场史无前例的环保治污风暴在洞庭湖刮起,仅3个月时间,关停了沿岸234家排污不达标的小造纸厂。
“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动真格,在治理污染企业上动真格,在不等不靠上动真格,在防止污染企业的反弹上动真格。”从这次行动的决策到成果巩固,张春贤乘船三下洞庭,表明了湖南决策层壮士断腕的治污勇气和决心。
湘江流域综合治理行动紧接而来。湖南省宣布,要把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作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标志来抓,用3年时间,让湘江能真正展示湖南的形象。湘江沿岸八市的市长向省长周强递交了“责任状”,不到两年时间,已有671家污染企业整治到位。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偿还历史欠账入手,开始了动真格的“铁腕”治理。
“若是你们早几年过来,光是空气中的气味就让人受不了。”株洲市石峰区副区长余群明,并不避讳谈起清水塘老工业区曾经的尴尬。
重化工企业密集的清水塘老工业区,历史上一直是长株潭地区污染“大户”。近年来,株洲市坚决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和生产线,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一批专职“消化”冶炼、化工企业所剩“废渣”的企业已在清水塘地区快速成长。2008年12月,清水塘工业区被批准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余群明说,最直观的变化便是“空气中的臭味不再有了”。
位于湘江湘潭段下游的竹埠港地区,同样曾是湖南三大污染重点监控区域之一。湘潭市痛下决心,对“两高一低”企业实施“关、停、转、治”,先后强制关停14家企业,淘汰6条落后生产线,否决10个不符合环评标准的项目。如今,“黑色竹埠港”已成历史。
“绿色风暴”成效开始显现。尽管2009年洞庭湖、湘江均遭遇历史少见的枯水期,但环保部门检测结果表明,1至11月,湘江流域总体水质为良,40个监测断面中,优于三类水质的断面占85%;洞庭湖各监测断面的水质均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
重拳治污还旧账,结构调整谋长远。“环境友好”的目标并未减缓发展的脚步,相反,湖南将“两型社会”建设视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
“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能让高污染和高能耗的项目进园区!”湘潭九华示范区调研员刘建平的这番话,亮出了园区在项目引进上的鲜明态度。他说,九华考察项目的第一件事就是环境评估。
对项目选择的严格要求,并未束缚这个“年轻”园区发展的活力。近年来,九华示范区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均以几何级数增长。汽车、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等符合“两型”要求的产业已成为园区主导产业。
据介绍,长株潭城市群将着力打造“一都两基地”——工程机械之都、轨道交通和风电设备基地;到2010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
“两型”产业风生水起,推动着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环保部审定,2009年上半年,湖南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1.07万吨,同比下降4.5%。至此,湖南已提前完成国家“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
“两型”理念
——探索城市群模式,惠及百姓生活
“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错近觉遥。”如今,昭山在湖南的名气越来越大。
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结合部的昭山,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被称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绿心”。当地不少老百姓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片“绿心”。
据昭山示范区管委会介绍,昭山原有工业项目已大部转移,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绿色产业。在这里,保护比发展更为重要。
探索适宜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是“两型”试验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湖南省制定的规划,在空间结构上,长株潭城市群将突出湖南山水生态特色,城市建设依山就水,山水洲城相融;城市之间通过森林、稻田、水面、湿地连接,疏密相间,显山露水。在发展内涵上,围绕“两型”主题,积极推进能源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同时,湖南在更大范围内布局,推进以长株潭为核心,通勤半径一个半小时,包括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座城市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
留住绿水青山,保持可持续发展。随着“两型”试验的推进,这样的理念已经开始融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观中。
2009年6月,随着湖南省新生水泥厂一条轰鸣多年的机立窑生产线停产,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内的坪塘老工业基地产业退出正式启动。根据功能定位,大河西先导区的发展方向,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大河西先导区国土规划部副部长李湘辉说,先导区专门设立了奖励资金,企业退出越早,奖金越高。据初步测算,先导区预计支出的奖金高达6000万元。
“两型”理念同样贯穿于试验区的规划编修过程中。按照规划,长株潭核心区域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湖南省要求,对规划中要求控制开发的区域必须严格保护,如有违反,“要公开曝光,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为保证规划顺利落地,政绩考核的“指挥棒”开始向“两型”试验倾斜。在湖南省2009年实施的1000分绩效考核中,长株潭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占了50分。同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已在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上获得通过,将于2010年1月1日实施,标志着规划条例已经获得法律效力。
2009年6月28日,长株潭城市群三市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成功实现通信一体化升位并网。三地城乡同费后,每年为三地群众静态节约话费2亿元。
类似于这样的“利好”,还将随着“两型”试验的推进,惠及越来越多的湖南人民。
——连接长株潭三市的轨道交通网已开工建设,公路城际干道2009年底通车,将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选择,并将大大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2009年9月启动的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在发挥湘江水运优势、大幅提高货物通江达海能力的同时,还将催生出一个水天一色的滨江新景观。
——“两型”改革试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对接联网、互通共享,将极大推动供气、供水、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