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焦炭、化工、电力、冶金、建材等六大重污染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90%左右,能耗占97%左右,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的90%和50%以上。长期的掠夺式资源开发,加速了山西能源资源的枯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本文拟就金融机构在支持山西环境保
护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选择作一阐述。
金融支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金融对“双高”行业的支持力度大于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据资料显示,2009年,山西省新增贷款中采矿业和制造业两大行业的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60%左右。而相比之下,金融支持环境保护的信贷投放不足10%。
2.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的支持,还停留在“节”和“减”上,对“保”和“治”力度不够
据调查显示,山西省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的支持主要用在煤炭、焦化、电力企业的技术改造上,只有不到10%的资金用于垃圾回收、污水净化、风电、垃圾发电等直接环保项目中。
3.金融支持环保的科学机制尚不完善
一是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脱钩。环保项目单纯依靠金融资金投入,财政资金没有明确挂钩,收效不显著。二是环保市场竞争不充分。环保节能金融工具和产品缺乏,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子市场对环保介入不充分。
4.金融支持资源再利用机制尚未形成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和加工转化中,煤矸石、焦炉煤气、瓦斯气、矿井废水等伴生和共生可再利用资源量全国第一,但资源再利用水平较低。山西省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相关行业的技术改造,贷款支持资源再利用力度不够。
金融支持环境保护的策略选择
1.加速发展循环经济,重塑山西资源型大省形象
循环经济谋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以“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突出表现为“三低一高”,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应通过明确的信贷政策导向,辅之以财政贴息等手段支持金融在循环经济上加大投入。
2.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应就节能减排情况、地方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等与驻地金融机构及时沟通,给金融机构对环境保护的支持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应密切合作,逐步将环保执法监督、环境违法、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环保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并及时更新企业日常环保执法信息和年度环保审核报告等,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一套基于环保要求的产业指导目录,以便基层商业银行据以制定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引导金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金融机构应正确处理盈利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实现防范风险与环境保护共赢
金融机构应贯彻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履行好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在具体业务上,对支持类客户加大服务,对控制类客户严格控制授信总额,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类客户,做好贷款压缩和清收转化工作,实现防范风险与环境保护共赢。
4.金融资金与财政资金协调配合,提高“绿色GDP”产能
在山西全省范围内积极实施并扩大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构建工业生态系统,利用单元企业的物质流形成工业代谢产业链,对于无污染、低耗能、利国利民的项目或产业,如钢铁行业对炼钢废渣再生利用;化肥行业“两水闭路循环”技术;发电厂粉煤灰制砖;洗煤废水循环、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焦炉煤气用于回转窑、隧道窑、玻璃熔窑、镁合金熔炼炉的燃料;废渣生产水泥,造纸厂利用造纸黑液生产木质素、黄酸纳和固沙剂、制砖粘合剂等产业,银行利用环境贴息贷款、环境基金积极介入,财政可通过财政贴息、财政分担违约风险、财政弥补缺口等办法扶持,金融资金与财政资金配合,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绿色GDP”的积极性,提高“绿色GDP”产能。
5.加强信贷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山西新型能源基地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动山西煤炭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绿色高效型转变。围绕山西产业规划,支持煤炭大企业兼并、收购,集中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煤化工、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旅游业等产业领域,通过资本纽带,着力推进山西新型能源基地建设。同时,人民银行要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风险提示,引导商业银行正确认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信贷风险,对于存量贷款项目,加大贷后检查的力度,关注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凡是环评不合格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退出授信。对于新增贷款项目,不得违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