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阳信第21届梨花会如期开幕。地处鲁北的阳信县是著名的鸭梨之乡,为典型的农业县。经过规模化发展,当地鸭梨种植规模已扩展到20万亩。然而,近年来当地梨产业却遭遇资金不足难题。
作为全省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这种局面正在改变。当日,经济导报记者在阳信采访时获悉,随着对林地确权发证,使林有其主、主有其权,阳信开始探索林权证抵押贷款新模式。不止是阳信,据介绍,临近的邹平县也开始试水此类模式。
就在不久前,二者所属的滨州市下发了《关于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预示着,滨州市“林权质押”实践行将迈开大步。
林权融资初尝甜头
对于用林权证作抵押成功获得贷款150万元,阳信华森农林牧生态科技公司(下称“华森公司”)总经理王希成仍历历在目。2008年底,王希成用林权证作抵押,向阳信县农村信用社争取到15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这是当地林改以来出现的首例林权证抵押贷款。
据悉,华森公司承租了401亩土地,由于林间空间较大,为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该公司于2008年春季开展林下养鸭立体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解决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资金不足问题,经过对林木资源评估,王希成以《林权证》所载明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作为抵押物,申请抵押贷款150万元。
“林权证抵押贷款使公司‘活树’变成了‘活钱’,解决了企业扩大规模和发展中的燃眉之急。”王希成表示,“林权证抵押贷款让资源变现,增强了‘造血’功能,增加了创业资本,更激发了企业的创业激情。”
据了解,近几年阳信县采取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不断深化林业资源经营体制改革,依法对林地确权发证。阳信县林业局还积极与当地农信社协调,发挥林权证的融资价值。
无独有偶。临近的邹平县林权改革也在走向深入。当地通过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使林农手中的林权证变成了一张张“绿色信用卡”。
步伐亟待加快
统计显示,滨州全市林地面积已达302万亩,林木覆盖率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仅特色林果种植面积就达到173.4万亩,年果品产量达到107万吨,直接产值42亿元,居全省第4位。
“但林业是一项经营时间长、见效慢的产业,像杨树速生丰产林从种植到采伐最少也得6-7年的时间,甚至在10年以上。经济林果见效快些,但也得3-5年的时间。”滨州市林业局有关人士告诉导报记者,如果林业投融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林木资源变现将十分困难,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农民植树造林、经营林业的积极性。
实际上,当地金融部门为此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迹象来看,林权抵押贷款在滨州全面推开已迎来重大机遇。
今年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与滨州市林业局联合下发的《意见》指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持有合法《林权证》的农户都可以作为林权抵押贷款对象。“以林权抵押的贷款资金,可以用于林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林业抵押贷款的最高期限可为10年,利率一般低于信用贷款利率。”
采访中,上述林业部门人士坦言,目前滨州市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小,覆盖面低,这与各方面对林权抵押贷款认识不足等有很大关系。“下一步,金融机构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同时,还将灵活运用多种信贷担保方式。”
比如,引导农村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中小企业及林业经营大户设立林业合作担保基金,按担保基金的5倍以内发放贷款;鼓励林业中小企业、林业经营大户自愿成立贷款联保协会或小组,发放联保贷款;此外,还可发放“信用共同体贷款”。即金融机构、林业管理部门或林业中小企业遵循“严格准入、互惠互利”原则,成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信用体,金融机构负责发放和收回贷款,林业管理部门可以推荐贷款对象,并承担抵押登记、贷款对象森林资源的监管等工作,林农或林业企业负责相互间的监督、担保,按约定使用和归还贷款。
随着上述措施的实施,滨州市“林权质押”或将打开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