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林岩生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银瓶山脚下的谢岗南面村,一家从未想过这座名山会和自己有什么直接关系。直到4月6日,山与村民利益不相干的传统局面被打破了。中国园林网4月26日消息:村民林岩生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银瓶山脚下的谢岗南面村,一家从未想过这座名山会和自己有什么直接关系。直到4月6日,山与村民利益不相干的传统局面被打破了。是日,南面村委会举行股东大会,宣布林权改革实施方案。村委会办公室里坐满了激动得满脸通红的村民。林岩生和其他村民一样,同意林改方案。
林岩生一家12口人,有10个股份。林改后,集体林地经营所得的70%,按股份每股每年分红约340元。“一年虽然只有3400元,但这是改革带来的实惠。”林岩生说。
南面村林地面积占了全市林改面积的5%,是全市林改的最大试点,也是全市林改的风向标。村委会主任林雪青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村民都知道,林改不是分山分树,而是在保护森林生态原状原貌的前提下,按股份分配利益。”
靠山不吃山
东莞十几年前就封山育林培育森林了,林业收入很低,因此,希望通过林改获得大利的想法也不现实,村民都明白这个道理。
4月21日,市林业局在谢岗南面村召开林改座谈会。分管林改工作的副局长胡炽海,对前段日子的林改景况,至今记忆犹新。
2008年7月,胡炽海收到《广东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他急切地翻阅文件,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了。他的目光久久地落在这一行字上:集体林改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这非常符合东莞的实际情况”。他不禁拍案叫好。
胡炽海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而激动,是有道理的。
全国林权改革伊始,内地一些山区就实行分山分林。如湖南省慈利县杉木桥镇的林改,把林地直接分给村民,村民们忙着在新分到的林地里栽种山药材。林改后,湖南省林地产出的经济效益,成了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慈利县杉木桥镇的村民,仅靠种植药材,每10亩地预计每年产生3万元。
市林业局领导班子讨论林改时,隐隐担忧:东莞的林地很多被划入公益森林范围,如果也像内地那样分山分林,公益森林岂不变成一块块“豆腐”了?东莞市林业局的隐忧,也是广东省其他城市的隐忧。如广州,总不能把白云山“瓜分”,还有肇庆、河源、清远等,林改面临的问题,与东莞一样。
“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我们的担心一下子没了。”胡炽海回忆说,广东林地情况和内地不一样。广东很多林地是风景区,生产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在内地,很多林地一直以来都是经营性林地,直接产出经济效益。“广东和内地的林权改革不可能一刀切,也做不到一刀切。”
根据省政府的政策,市政府制订了林改方案。方案核心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明晰产权、规模经营、生态补偿、按股分利。
方案公布后,村民并没有吵着要分山分林。4月19日,胡炽海到谢岗南面村调研,拍着林岩生的肩膀,连声说道:“谢谢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林岩生乐呵呵地说:“林改肯定要以保护生态为先,如果分山分林,还不如不改。当年穷的时候,也没有打过银瓶山的主意,如今富裕了,更不能了。”
凤岗镇黄洞村村民的林改分红所得,比谢岗南面村的村民还要少。但黄洞村村民股东代表在4月6日顺利表决通过了林改方案。
黄洞村集体林地面积不及南面村的1/4,村民股东却是南面村2倍多,每个股东一年也只有60多元分红。村民老蔡喜欢抽烟,他开玩笑地说:“这60块钱,还不够我买一包烟。但我们不看钱多钱少,能分多少就多少。”
该村委会负责林改工作的负责人说:“村民对林改政策的反应,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村民早已爱山如爱家,愿意保持林山原貌,而不愿意分山分林。况且,如果分山分林的话,又能分到多少呢?”
林岩生、老蔡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证明村民并没有对林改后的收益感到失望。
“我们的收入来源,不是靠山。靠山吃山的说法,在我们这里没有市场。如果谁趁林改上山砍树木来卖,不被村民的口水淹没才怪呢。”老蔡坦承,他一家5口,两个儿子都有工作,老两口还有一间小铺面。
林岩生一家承包了20亩荔枝林,收成好的话,一年收入有3~4万元,两个儿子也有工作,一家人不愁吃穿,年年还有积蓄。“像我这样家庭,3400元分红相当一笔零用钱。”
胡炽海很欣赏村民“靠山不吃山”的观念。他说,林地是软环境,如果林地生态环境保护好了,村里的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也会更加完善,这将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使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我们摒弃传统的靠山吃山方法,用现代理念靠山发展经济。”
市林改办公室曾对樟木头白果洞、凤岗镇黄洞村、谢岗南面这三个林改试点的林业收入作了调查,发现其林业收入分别占村集体总收入的0.57%、9.74%、53.79%。
林地的经济收益,大都来自省市的生态补偿金,自身产出极少。如谢岗南面村,2009年林业收入295.7162万元,其中省下拨的生态公益补偿金为47.1752万元,市下拨的非经济林补偿金为247.515万元,依靠出租、流转林地的收益只有1.03万元。
“东莞十几年前就封山育林培育森林了,林业收入很低,因此,希望通过林改获得大利的想法也不现实,村民都明白这个道理。”胡炽海笑着说。
林地股权“睡”了5年
2004年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的70%取出来,以股份制形式分给村民。林地大都在农村,而政策没有对林地改革作出安排,因此,林地的股权一直没动。
林权改革的“母胎”,是2004年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林地也是农村集体资产之一,当时,政策没有要求林地股份改革。”胡炽海向记者介绍了林地股份的“身世”。
2004年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的70%取出来,以股份制形式分给村民。“林地大都在农村,而国家政策没有对林地改革作出安排,因此,林地的股权一直没动。”胡炽海说。
记者查阅了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8月23日发布的《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内文提到:“林权改革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林地收益毕竟是占极少部分,因此,即使到现在才改革,对村民收入也没多大影响。”凤岗镇黄洞村村委会负责人对记者说。
在林地股份制“睡觉”的5年里,正是东莞森林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投入10多亿元,整治、美化森林,于2006年向社会免费开放银瓶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黄旗山城市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同沙生态公园等六大森林旅游胜地。这六大森林公园开放以来,每年的游客人数平均1000多万人次。
东莞森林的“盛况”,也吸引了科学家们的眼球。从2007年起,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首席科学家邢福武教授、研究生导师陈红锋教授等,多次到东莞森林寻宝,发现了东莞森林藏有近1668种野生植物,其中100多种是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如三尖杉、穗花衫等。
村民林岩生也见证了银瓶山从默默无闻到一鸣天下的过程。他说,银瓶山在对外开放前,只有一些驴友上山探险。对外开放后,节假日漫山遍野都是人,公园管理处还为此购置了电瓶车,一些村民还在山脚下开食肆。
林权股份“睡觉”的这5年,也是村民保护生态意识崛起的5年。头发斑白的林桂兴是南面村谢和山村民小组村民,退休前是一名村干部。他说,20多年前,他经常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阻止村民砍伐树木和打猎。有的村民不服气,埋怨他放着这么好的山林不用。“那时候,村民经济不富裕,靠山吃山的做法还是有的。但这些年来,村民都看到了森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再也没有偷偷砍伐树木和上山打猎了。以前村民靠山吃山的做法是,直接损害森林利益。如今时代不同了,‘吃’法也要改变了。”
银瓶山护林员老林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有村民上山时,他会有意识地盯梢,担心不速之客“搞小动作”。这些上山的村民提个袋子,袋子里装着砍刀等“作案工具”。“我一看到他们提袋子,就头皮发麻,他们走到哪里,我就跟到那里。有些村民比我机灵,一会工夫就把我甩了。”老林说,如今,成千上万的游客上山,大批村民上山,他却不用盯梢。“大伙都是来旅游的,村民也不再搞小动作了。”
谢岗南面村民罗戊生家有一把猎枪,世代打猎。这些年,猎枪没动过一次,挂在墙上生锈了。“我们现在比以前富裕,不用靠打猎来填饱肚子。”罗戊生说。
“东莞林权改革和生态保护,达到完美结合。”胡炽海评价道,“正因为村民保护生态的意识很高,没有哪个村提出要分山分林,林改才进行得很顺利。政府所想的,也是村民们所想的,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
寂静的商品林市场
某市曾专门建了一个林改商品林交易市场。不料,开业后市场门可罗雀,主要原因是没人提供货源。从目前的情况来讲,村民还不习惯把林地作为商品。
“对商品林,经营者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这是在《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到的。
那么,东莞的商品林流通情况如何呢?胡炽海向记者举例说,在我省某市,曾专门建了一个林改商品林交易市场。不料,开业后市场门可罗雀,主要原因是没人提供货源。“省委省政府提供了政策,搞活商品林市场。从目前的情况来讲,村民还不习惯把林地作为商品。”
根据政策,可以流通的是自留山、责任山、承包山。而在东莞,这些山大都种上荔枝龙眼等果树,村民最多雇工人种植水果,却极少拿到市场流通。
樟木头镇百果洞村的村民旺伯,有10多亩自留山,一直以来都是种荔枝。荔枝丰收时,一年有2万多元收入,欠收时,可能1万元都没有。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把林地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交易。“种荔枝多多少少都会有收入,总会有经济效益,没必要卖出去。何况,我们吃的是鸡蛋,而不是吃下蛋的母鸡。”
林岩生的想法与旺伯一样。他告诉记者,东莞村民习惯在山上种荔枝,不会想到买卖商品林。“我们家的20多亩林地,已经种了几十年荔枝,每年都有几万元收入。既然有收入,就不会想到卖林地了。”
据市林业部门估算,村民林地种植荔枝的面积,约占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的30%,有70%是村委会集体经营的林地出租给企业种植以及村委会自己种植。
目前,荔枝有收成,村民不会往林地流通方向“想”。如果荔枝收成连续下降,不排除村民会“遥望”林地流通的方向。
据农业部门统计,这些年来,我市荔枝种植面积已经逐年下降,一些原本种植荔枝的林地,已被抛荒,主要原因是荔枝种植成本逐年提高,而荔枝收成不见得逐年提高。
旺伯说,荔枝收成好不好,主要看天气。这些年来,在荔枝开花、开始结果时段,总是下大暴雨,大批荔枝中途“流产”。天气与荔枝开了玩笑,荔枝开花、结果的时间是4-6月,而这段时间正是东莞汛期,降雨都集中在这段时间。
追溯东莞林地种植水果的历史,不难看到水果种植萎缩的轨迹。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东莞本地水果名录上,还有柑橘。进入90年代中后期,柑橘种植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原因是经济效益不好,东莞产的柑橘质量,在全省也排不上名次。
柑橘种植黯然谢幕,市场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这样的命运,会不会在荔枝种植上重演?“我们还是要保住荔枝种植,但能够保住的,只是规模化、公司化经营的荔枝种植,村民自己种植的荔枝,只能由村民自己决定。”市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透露,不少村民的荔枝林地已经被抛荒,村民有了其他更好的经济来源后,对荔枝种植信心和兴趣大减。
“省委省政府商品林流通政策,为村民多开通了一条依靠林地获取经济收益的路子。而今后的流通情况,主要看形势发展和市场发展。是否流通,是村民的自由行为。如果村民愿意流通林地,我们可以提供服务。但我们估计,最近两三年内,流通的情况不会太多。”胡炽海对林地流通趋势作了如是评价。
今年下半年,东莞林改全面铺开,年底将全面完成林改。展望下半年的林改时,胡炽海坚信,东莞林改佳境已经形成。
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生导师、教授陈红锋看来,东莞林改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体现了东莞经济、环境和社会意识的和谐发展。
陈红锋说,如果东莞的林改,也像内地一样分山分林,估计东莞农民也不会同意。毕竟在东莞农民眼中,家园美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农民的首选、骄傲及巨大资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体现出来的农民意识的觉醒。
“东莞林改的特点,体现了东莞市委市政府和村民的‘心理特点’。”陈红锋说,东莞坚持在保护林地生态的前提下进行林改,村民对此理解并认同,期间没有在利益上锱铢必较。这说明,生态意识已经在东莞各阶层牢固地扎下了根。一项制度改革是否顺利,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东莞林改试点成功这件事,说明东莞农民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已经从个人眼前的经济利益,提高到追求美好的生态环境。
链接
林改方式
一是政府统一管理方式。鼓励有条件且林地面积较少的镇(街),通过政府赎买或租用的形式,购买或租用集体林地股权,逐步将属地范围内集体林地收归政府所有或由政府统一经营,强化森林管理。如常平镇郎洲村和九江水村,通过政府赎买的形式收回林地4540亩,寮步镇浮竹山收回林地3132亩。
二是以南面村为代表的统一经营方式。主要针对林地面积较大,且经政府规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和已划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集体山林,采取“按股分利”方式落实权益,并维持经营主体不变,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到户。
三是以白果洞社区为代表的集体承包方式。由村委会向经济联合社统一承包经营集体山林,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利”方式,均分给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
四是以黄洞村为代表的股份合作方式。黄洞村以林地作价,以每亩2000元的价格,全部将集体林地作价配股给村民,由村集体负责林地的经营管理。
林改时间表
2009年10月,启动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工作,谢岗南面村、樟木头镇百果洞社区、凤岗镇黄洞村被定为三个试点。
到2010年4月21日,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三个试点共依法新签、完善各种形式承包经营合同书81份,核发集体林地所有权林权证58本,涉及林地面积39780亩,核发集体林地使用权证43本,涉及林地面积27116亩。
从2010年4月底起,1万亩以下集体林地的镇(包括石龙、沙田、横沥、东坑、石排、企石、桥头、茶山、莞城等9个镇街)开展林改工作。
2010年5月底,召开全市试点总结大会,全面铺开林改。
林改数字
全市现有林地面积81.83万亩(不含省属樟木头林场),其中集体林地面积65.13万亩,国有林地面积16.70万亩。全市共有24个镇街涉及集体林地,涉及村委会316个,村民小组1529个,涉及人口58万人。
目前,全市共有8个镇街开始林改,完成林改面积159568亩,占全市集体林地65.13万亩的24.5%。
据初步预算,我市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共需经费963万元,目前市财政已在2009年度预算中落实了50万元林改专项资金,在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落实了696万元林改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