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失而复得的传统工艺,把铅山与上海世博会紧紧联在一起。7月3日,世博会江西活动周,素有“千年寿纸”之称的铅山连四纸制作工艺将在江西馆与中外宾客见面。这项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在展现铅山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同时,会给现代人留下如何在传承中光大历史遗存的深入思考。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拖簾。张建波摄
铅山因纸闻名,从拯救连四纸开始打造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在位于武夷山脚下的天柱山乡浆源村,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传习所经过两年的筹建,已能稳定生产出合格的连四纸了。
被誉为“千年寿纸”的连四纸究竟啥样?在传习所的“千寿纸坊”(连四纸厂),石礼雄厂长拿出了一刀30年前的连四纸,记者感觉与新纸没什么区别,厚薄均匀、洁白如玉,外观和宣纸差不多。据石厂长介绍,连四纸与宣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久不变色、无虫蛀”。元代以后,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此纸,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鸿篇巨制、名贵典籍。连四纸因而又名“连史纸”,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极大作用。
“别看现在这里只有一张纸槽生产,铅山连四纸制作最鼎盛的清朝中期,全县生产连四纸的纸槽在1400张以上,县里40%的人口从事纸业,全国各地的纸商仅在河口镇一地开设的纸店、纸号、纸栈、纸庄就有100多家。”自豪的语气中透露出石礼雄对连四纸的钟爱。
自古“铅山唯纸利天下”,因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领先、品种齐全,铅山成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区之一,与景德镇的制瓷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松江的棉纺织业齐名。
站在县城所在地的河口镇明清古街,踏着残损的青石板巷道,看着街两旁古旧与现代杂陈的民居,记者的内心隐隐作痛。如果再不保护,现在残存的明清建筑将会逐渐消失。
“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明清时期河口的繁华对于今天的人已难以想象。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当时河口镇人口达10万,与当今6万人相比,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据史料记载,河口镇最繁忙时货船要等上五六天才能靠到岸,是商船满埠、巨贾云集的江西古代四大名镇之一。
如此辉煌而厚重的历史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那是愧对先人的不肖子孙。铅山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意识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打造县城个性与魅力的最好名片。
2006年5月20日,“连四纸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起,县委、县政府启动传统产业复苏工程,连四纸、河红茶、古汉春酒、铅山陈醋、竹木制品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传统产品均在政府扶持范围内。
传统产业复苏,守护并传承历史瑰宝不以GDP论英雄
全省各地经济发展你追我赶,角逐激烈,跑得慢点就可能落后,县里要腾出人财物复苏传统产业,会不会影响GDP、财政收入的增长?
面对疑义,铅山人反思过往,坚定了传承历史,继往开来,重铸辉煌的决心。
县委主要领导说,没有文化积淀的县城是苍白的,即使GDP再高也无法吸引人;没有历史传承的县城是乏味的,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丛林无法彰显个性与品位。
然而,许多美好的构想遭遇现实,难免饱受挫折,需要披荆斩棘,义无反顾。
以连四纸产业复苏为例,首先是人才的断层。有着1200多年连四纸生产历史的铅山,现在只有3人懂得该纸制作技艺。浆源村的千寿纸坊里负责纸料制作的是84岁的翁仕新老人,纸料制作是对纸张的耐久性、洁白度、均匀度等性能有重要影响的技术环节,更是连四纸制作技艺中最具科学和历史价值的工艺。这一工序全县只剩翁老一位传人,如今他带的徒弟是64岁的村会计周良才。
负责烘纸的师傅雷乃旺64岁,十六七岁时在国营林场的纸厂干过几年,“文革”开始厂子关门,就一直没做过,他说连孩子也不知道他有这门手艺。
负责制纸浆抄纸的章仕康算是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今年39岁,17岁跟父亲学过徒,干过4年抄纸工。
雷师傅和章师傅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徒弟。为什么年轻人不愿当学徒,掌握这门手艺?制纸太枯燥、太辛苦,技术要求又高。抄纸工一直要站在纸槽边,手拿着帘子不时浸泡水中,夏天还好,冬天就感觉冰冷刺骨;烘纸工一年四季在火炉边做事,烟熏火燎不说,夏天难免汗流浃背。
其次是传统生产工艺的低效面临现代化商品生产的冲击。连四纸传统制造工艺系纯手工操作,所谓“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需历经竹丝纸料制作、纸料漂白、制纸浆抄纸等72道工序,历时一年多。
竹子要选取每年立夏前后的嫩毛竹,砍下后坐山阴干两个月,下山后要叠堆成山,用清水冲浸三个月,然后剥去外皮,得到竹麻丝后,通过浸、沤、洗、蒸、煎、漂、槌、晒、碓等32道工序,成为熟料,由人工做成圆形纸饼,分两次放到山坡上进行长达半年之久的天然漂白。与化学漂白相比,日光漂白利于保持纸张的耐久性和洁白度,且无环境污染。
但与现代商品化大生产相比,且不说人工投入的成本,仅备料的周期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机器制纸从原料到成品只需7天时间,而传统工艺要一年多时间。
其三是原汁原味的品质保障与利益追逐间的矛盾。规模化生产,一年仅立夏前后备一次料,无论是资金、场地占用等方面都过于集中,有些厂家两三年的毛竹也用,直接影响纸品的细腻度。为了缩短生产周期,还有的厂家采用化学漂白。
石礼雄说,恢复连四纸生产,寻找传承人、复原传统工艺流程,都是摸索的过程。而投资方铅山天鑫公司的老总介绍,现在连四纸生产投入达200多万元,如果仅从经济效益考虑,就不会选这个风险高、赚钱慢的行当,其实,公司更多的是考虑社会效益,作为铅山人,让连四纸重现风光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激发内在生命力,具备生存价值是传承的最高境界
继连四纸之后,最早出口西方的中国茶——河红茶也恢复了生产,其制作技艺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性生产的还有:以明朝嘉靖名相费宏为人文内涵的“相府茶点”,含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寓居背景的“稼轩山珍”,寓少数民族风情的“畲乡情”绿色羹料,还有柳木蒸笼、情侣扇等手工艺品。
这些传统产品大多出自民间手工作坊,复苏工程也成为铅山全民创业、下岗再就业,发展草根经济的重要途径。
经过3年努力,铅山县传统产业快速发展,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从8家发展到15家,产品年销售收入从1400多万元提高到6000多万元,生产品种从16种拓展到60种。像芙蓉糕、芋头糖等传统食品从原来的地摊货变身为高档礼品,卖价提升两三倍。
然而要让这些传统产业重现明清时期的繁华,仅靠重复原有的工艺与流程,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准,在当今商品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中,上不了规模就占领不了市场,就提高不了知名度,在竞争中无法占据主动。
在保持原有品质与风味的基础上,如何开拓市场、革新工艺,成为传统产业能否摆脱“温室花朵”地位、求得自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连四纸的成功探索,让人们看到了传统产业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2009年,千寿纸坊试制连四纸时,就同时一边着手寻找市场,一边进行各个工序环节的节本增效攻关。有着“天下第一名社”美誉的西泠印社经过试用,决定包销千寿纸坊的连四纸。今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也与纸坊达成了合作意向,采用特制的连四纸修复古籍。
销路不愁,还存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问题。传统的连四纸制作工艺以口传心授的经验传续为主,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生产出的纸品都有不同,能不能对72道工序进行定量分析,使连四纸生产纳入标准化轨道,保护纸品原貌进而打击冒牌货?纸坊与复旦大学正在联手研究这一课题。
其次,在保持连四纸品质、特色的情况下,嫁接现代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传统的制浆靠手工很难清除杂质,采用机器筛选,既节省劳力又可提高纸张的优等品率。还有一些像槌打、脚踩等机械性劳动也可以用机器取代。
目前,千寿纸坊作为复原古代连四纸制作工艺的展示区,吸引了古籍出版、造纸、文化研究等各方人士前往,包括慕名而去的日本友人,一年参观的中外宾朋有2000多人。不经意间,连四纸与旅游业已越走越近。
连四纸要与宣纸一样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必须走规模化生产之路。只有上规模,才能大批量招收青年人学徒,统一培训技能;才能有条件建设恒温恒湿的厂房,让烘纸工、抄纸工不再畏惧严寒酷暑。令人欣喜的是,新的厂房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当记者徜徉在河口镇、石塘镇的明清古街,那中西合璧的纸坊、会馆、药店的门庭,那飞檐画栋的民居、亭台、楼阁的古韵,分明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保护这些文化遗存,靠政府投入在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现实,靠百姓自己维护也难保认识有差距,借鉴杭州、苏州等先行者的经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激发其内在的生命力与活力才是最好的传承。(鄢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