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豪
除了投资什么都没管公司亏钱到底是谁之过?
黄英豪认为,公司管理层水平低下造成投资失败,不应把责任都推给他。
因制造惊人的逾7亿元负债,“卷烟纸大户”四川锦丰纸业59.95%的股权将走上拍卖台。锦丰纸业法定代表人黄英豪是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在四川有多项投资。
前日,黄英豪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采访,黄认为,管理层水平低下造成投资失败,而管理方却把责任全部推给了他。“相爱”一场走到分手的境地,双方仍然没有停止互相指责,四川的管理团队坚持认为,港方当“跷脚老板”,除了投资,什么都不管,公司亏钱在情理之中。
没落之谜:高负债扩张惹祸
锦丰纸业是成都最早的一批合资公司,由香港凯心有限公司、香港钜标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烟草物资公司、成都蓉光企业有限公司和温江锦苑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兴建,1995年投产。锦丰纸业占领了全国卷烟纸市场25%的份额,被称为卷烟纸行业“五朵金花”之一,1995年到2003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税收1.07亿元,利润2.04亿元。
然而,这样一个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却走到如今负债逾7亿,停产一年多的地步。
是什么原因让锦丰纸业没落?黄英豪告诉记者,锦丰发展走向逆境,最主要的原因是扩张速度太快,而技术难关又未能攻破。锦丰做卷烟纸一直做得不错,但2002年的时候,管理层决定投资亚洲第一条高透成型纸生产线,也就是锦丰纸业的三期工程,投资5000万美元。这条生产线上马之后,技术难关没能攻破,导致产品销量不佳。而锦丰的高负债也正因投资这条生产线向银行贷款,投资额巨大,产品销路不佳,资金周转愈加困难,锦丰最终作茧自缚。
如果锦丰纸业成功上市,或许资金链也不至于断裂。黄英豪说,他们2000年试图在香港上市,但那时正好科技股泡沫破裂,市场情况不好,他们不想降价上市,因此推后了上市计划。后来想转道内地上市,又因为是合资公司,没能争取到非常有限的指标。
双方激辩:公司亏钱谁之过?
锦丰纸业颓局已定,然而合资双方的指责仍在继续。黄英豪介绍说,锦丰高负债扩张,二三期工程严重超支,他因此对管理层失去了信心,趁着还有人愿意买,于2007年将自己名下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云南江川翠峰纸业有限公司。2008年,股东大会重新选出了董事会,黄英豪不再是董事会成员,“按照相关法规规定,我不应该再担任法人代表,此后我多次催促董事会取消我的职务,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取消。”
黄英豪说,每当银行给锦丰纸业施加压力的时候,锦丰管理团队就把责任推给他,而事实上,他已经跟锦丰纸业没有一点关系。他是投资方,1995年入股之后,从来没管过锦丰的经营,在锦丰连一张坐椅都没有,锦丰后来所出的问题是因为管理层太冒险所致,把责任推给他让他感觉很莫名其妙。
锦丰纸业总经理叶尚言否认了黄英豪的说法,“他以前是董事长,怎么不管经营,肯定该管呀。”叶尚言说,黄英豪虽然卖了股权,但现在的大股东香港凯心仍然是黄氏家族的企业,他们不应该不管锦丰的经营,“特别是地震的时候,厂房垮没垮,工人怎么样,一律不管,连个电话都没有。”叶尚言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两年前股东大会确实选出了代董事长,但黄英豪法人代表的职务没有变更,“既然还是法人代表,他就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不管不问。”
《锦丰纸业负债逾7亿150万元叫卖6成股权》追踪
对话黄英豪
记者:投资锦丰12年,你最后卖掉股权,是赚了还是赔了?
黄英豪:亏了一些,但这个我觉得没什么,投资有赚有赔很正常。
记者:你如何看待锦丰纸业近60%股权,参考价仅150万元?
黄英豪:管理层几乎都把锦丰掏空了,这个价格很正常。
记者:大股东香港凯心公司跟你有什么关系吗?
黄英豪:凯心是我堂弟的公司,我当时卖股的时候也劝了他卖,但他坚持到了今天。
记者:有传言说你失踪了,锦丰纸业管理团队找不到你。
黄英豪:我觉得很荒唐,我在四川这么多投资,怎么可能失踪?我今天正好带了香港100多人的考察团到天津考察投资,我还在内地担任很多社会职务,说找不到我是不可能的。
记者:你在四川还有别的投资吗?
黄英豪:四川玻璃股份公司是我投的,我现在仍然是董事长。另外我名下的金至尊珠宝已经进了成都的商场,我在成都还有房产、办公楼。
专家点穴
“洋”理念混搭“土”公司注定要分手
黄英豪认为他是投资方,公司经营管理是管理层的事情,因管理层水平低下造成投资失败,不应把责任都推给他;而四川的管理团队却认为,港方当“跷脚老板”,除了投资,什么都不管,公司亏钱在情理之中。对此业内专家表示,这是合资双方理念的差别,投资方认为出钱就是为赚更多的利润,而管理方却认为,你出了钱就有责任,公司是该你把方向,加之沟通不畅,让锦丰纸业陷入了外忧内患的境地,这个案例值得所有合资公司借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员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王志乐介绍说,最近几年,合资企业大多走向了分手,达能和娃哈哈分手就是经典案例之一。合资双方经营理念的差异是所有合资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拖累许多合资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理念不同,导致合资公司分手的情况并不少见,西门子和富士通就曾因对合资公司的未来经营理念出现分歧,而最终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