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纸俗称红辛纸、毛头纸,是清光绪年间河北迁安民族工业先驱李显庭两下朝鲜学艺而成。蔡芝军传承古老工艺,成为当今惟一使用桑皮纯手工抄作高丽纸的“传人”。带着一片惊喜,9月6日上午,笔者慕名前去采访。
从迁安城沿祺光路跨桥西行3公里,十几分钟便来到散落在滦河西岸的西里铺村,穿过村庄,越过一片白杨树林,艺祥书画纸厂跃然出现在眼前。
听说采访手工抄纸,蔡芝军满脸热情:“你们来得正好,今天正在抄纸,我领你们到车间转转。”转过前院三间正房,眨眼来到后面的抄纸车间。在“L”型近500平方米车间,10来位工人正在忙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堵2米高、5米长的晒纸墙,转过便是抄纸作坊,四个3米见方的抄纸池一字排开,在最北头的拐角处是打浆池,转头向西,电碾子、化皮池、蒸皮锅依次排列。
迁安素有造纸传统,在城北三里庄,一块残存的庙前石柱上刻着:“开抄始于后汉,规模成于大清。”迁安以桑皮为原料抄制的毛头纸纯净绵韧,色泽洁白光滑,最适合书画、装裱,早有“北迁南宣”美誉。清朝晚期,在穿城而过的三里河两岸,几十个村庄从事此业。民国年间,作坊有800余处,日产纸近200万张,畅销华北及东北三省。而如今,真正用桑皮做原料抄制皮纸只剩蔡芝军一家。
今年44岁的蔡芝军从小便与抄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家隔壁当时就是有名的西里铺造纸厂,耳濡目染,一道道充满乐趣的抄纸工艺从小便深深地根植在他儿时的记忆里。1984年初中毕业后,他就成了场内一名小工,他一干就是6年,以后6年间,又受聘于附近的阎家店造纸厂、毛家洼造纸厂,1992年村里的兴盛造纸厂对外承包,蔡芝军以每年3千元毅然中标。历经风雨吹打,建于60年代的纸坊设备陈旧、房屋破陋,不得已,2001年蔡芝军以每年3千元的价钱,租赁了西里铺农村合作基金会旧址,开办起现在这家厂子。屈指算来,蔡芝军从事手工抄纸已有20多个年头。经过多年摸索,如今,他主办的艺祥书画纸厂传承研制了纯桑皮纸、高丽纸、书画纸三大系列,年创产值30多万元。
说起发展前景,蔡芝军满脸困惑,言谈中充满忧虑:“我最担心的一是造纸原料,二是抄纸人手。”蔡芝军主要抄制的高丽纸,造纸原料采用的是桑皮。每到冬季,农村便进入冬闲时节,而蔡芝军却是最忙的时节,此季收购多少桑皮决定来年造纸产量。迁安工业发达,桑条产业已经不能引起人们重视,附近的滦县黄庄子一带成为蔡芝军收购桑皮的惟一地方,跑上五六趟,蔡芝军每年只能购得两吨多桑皮。
他抄纸秉承传统做法,全靠手工,抄制一张纸,要经过泡皮、蒸皮、化皮、榨皮、择皮、搓皮、洗皮、切皮、轧草浆、打浆、合浆、打线、抄纸、压榨、晾晒、选纸等30余道工序,以往一般都是一道工序一个人,现在村里的“艺人”越来越少,常常一人兼做几道工序,忙不过来,蔡志军夫妻上阵,实在不行便从外村高薪聘人。
20几年的摔打,蔡芝军摸出了许多抄纸新门道:他把土墙室外晾晒改为室内铁板水暖烘干,晒纸不再受天气影响;为增进书画效果,他改进了原料配比,按7︰3的比例在桑皮原料中加入草、竹、苇子等短纤维纸浆,抄出的纸张更加仔密、保墨,画出的画能印出水纹;传统皮纸多是1.5米×1.5米,为满足书画要求,蔡芝军把纸的规格扩大到1.5米×2.15米、1.3米×2.45米。
恪守传统,蔡芝军抄出的纸张深受知名书画家的青睐,他生产的纸张全部被国内最大的纸店——北京荣宝斋收购,国内许多画家慕名而来,登门求购。在蔡芝军的办公室,墙山挂满了用自己抄出的纸张所作的书画作品:著名画家马振生所画《钟馗像》呼之欲出,原天津美院院长陈冬至画的《蜀僧抱绿倚》趣味横生,著名画家张广画的《牧牛图》活脱盎然……“每次给书画家们送去纸张,他们总是欣然提笔为我作画,鼓励我克服困难坚持手工抄纸,不让这一传统工艺失传。”天津美院刘西园教授来厂购纸时为蔡志军欣然题词:“迁安蔡氏汉皮纸”。2008年11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涵在给蔡志军所画的《秋高图》中题写道:“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诸多经典作品均有迁安桑皮纸宣纸的贡献,今有蔡先生为保护发展此纸所作不懈努力,其精神实属可贵。”
“这是我去年抄制的纯桑皮纸,当时只抄了18刀,卖了11刀,剩下的7刀不想再买,我要作为收藏。”在储纸车间,翻看一张张纯净、细腻、洁白如玉的纸张,蔡芝军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了。”蔡芝军深情地说。
蔡芝军和妻子一起整理抄好的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