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厂1938年迁到猫儿石,生产胶版纸、军用地图纸;1993年正式破产
昨天清晨,65岁的张家驹走出家门,在小区内闲逛。去年,张家驹从住了大半辈子的安全村112—7号,搬进北国风光小区。张家驹住的2栋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当年造纸厂的一车间造纸工段。而整个北国风光小区,就是当年的造纸厂厂址。张家驹每天都要去看看拆迁中的造纸厂住宅区,那里还有很多老工友。他说,就算是拆迁了,也不想离开这里。
承担机密文件销毁工作
张家驹从小就在猫儿石片区长大,这里是天原化工厂、造纸厂的厂区和家属区。为何两个厂会紧邻,张家驹说,是因为造纸厂大量需要天原厂生产的盐酸等三酸两碱,“用泵打过来就可以直接使用。”
儿时的造纸厂对张家驹而言非常神秘,“一直都有警察站岗,我们都不敢走拢了。远远的看,又想晓得里面到底有些啥子。”张家驹和玩伴曾经爬过围墙,虽然没被逮到,但回家后还是被父母狠狠地训了一顿。
“听说里面生产的纸张是用来印人民币的。”这是张家驹获得的唯一信息。当张家驹还在造纸厂外玩耍时,长他13岁的彭世龙,已经光荣地进厂工作了。
彭世龙进厂的时间是1956年。他跟很多刚进厂的青年才俊一样,需要好好学习厂史。“造纸厂的前身,是上海赫赫有名的龙章纸厂。”1937年8·13战事爆发后停工,当时的国民政府机构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下令龙章纸厂拆迁。800多吨的机器设备拆卸后用70多艘民船运往汉口。1938年再搬迁到重庆,并在猫儿石开建新厂。“龙章纸厂的两个大烘缸,每个重12吨,由木船载来泊岸,时值枯水季节,离水位约百尺,而码头未筑,只有人行小道,他们发动民夫,用人力把这两件笨重物扛到山上安置。”彭世龙对龙章纸厂的搬迁历史,烂熟于心。1941年成为中央造纸厂,解放后转为国营601造纸厂。
“1956年扩建之前,都是生产纸币用纸103号。”彭世龙说,当时的人民币纸张也是601造纸厂生产的。由于这类纸张的重要性,连厂长都无权动用哪怕是一张边角料。当然,废旧钞票也要运来回收。
“先把废旧钞票蒸煮,蒸烂了以后再加烧碱,中合油墨;再打浆,作为原料生产其他纸张。”彭世龙记得,每到晚上,常常可以看到部队押送成车的残旧人民币进厂回收重新造纸。
此外,造纸厂还肩负着一些保密文件的销毁工作。“市委的一些机密文件,也运来销毁。公安就在旁边监督,直到把文件蒸烂成纸浆。”1956年改扩建之后,601造纸厂不再生产人民币纸张,但仍承担着机密文件的销毁工作。
生产的胶版纸可当水杯
张家驹在1968年退伍后,几经周折,终于如愿进入造纸厂工作。他是一名电工,造纸厂几乎所有新设备的电力工作都由他来组织完成,“有时候新设备来了,搞个几天几夜才能安装好。”
“我进厂的时候,厂里面主要生产军用地图纸,就是106号胶版纸。”张家驹说,这种纸张的制造工艺较高,加入了三聚氰胺,防水性很好。工人上班时如果要喝水,都不用带水杯,直接将废旧的胶版纸撕一块下来接水喝。“还有的工人拿来当饭盒,油都不容易浸出来。”张家驹说,感觉有点像最早的一次性饭盒。胶版纸在当时还获得了国家轻工部的银制奖章。
1958年,改扩建的造纸厂开始为《毛泽东选集》生产封面用纸。“每天要生产50吨左右,我们生产的纸,只用做封面。内页还是普通的新闻纸。”张家驹很自豪地说,《红旗》杂志的封面用纸,也是他们生产的。
在当年造纸厂的荣誉陈列室里,各种奖杯和奖章应有尽有。由于造纸工艺上的不断创新,让造纸厂名声在外。
受伤住院仍拿最高工资
72岁的王朝阳1958年招工进厂,一直在圆网车间做技术工人。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在全厂上千工人中拿着最高工资———167元/月,仅比厂长少几元钱。
1982年8月20日,王朝阳所在的车间停产搞检修,需要更换变压器。王朝阳抱着一个50多斤重的变压器,从一个装有三聚氰胺的大池子上小心翼翼地经过。也许是大池子的盖子松动了,王朝阳一个踉跄,头部重重着地,随后滚了下去,“一下就淹到了我颈子,当时就晕过去了。”
整个车间立刻断电,工友将王朝阳捞上来时,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在送往医院抢救后,因为一直没有苏醒,家属甚至给他穿上了寿衣。但当晚,王朝阳奇迹般地醒过来了。但由于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和三聚氰胺接触后遗症,王朝阳半年后才从病床上下来,“心头留下了阴影,开始不敢去车间,去了车间看到那个三聚氰胺的大池子就害怕。”
在厂领导和工友们的帮助下,王朝阳逐渐消除了心理阴影,重新开工,“休养了大半年,我发现我的工资还是全厂工人里面最高的。”
在造纸厂,有圆网车间、蒸煮车间、长网车间、制浆车间、造纸车间。
居民盼望早日住进新房
随着1956年造纸厂改扩建,其紧邻的家属区范围也逐渐扩大。
由于初进厂的几乎都是单身的年轻人,依照猫儿石片区的地势情况,厂里依山而建了很多单身宿舍。至今,造纸厂片区仍然保留着一些解放前的房屋,如今它们全都在拆迁之列。在龙章新村村口,一条条蜿蜒的石梯蔓延开来,串联起一排排平房或一栋栋小屋。为了区别,龙章新村又分为宜家村、安全村、造纸一村等小地名,但全都打上了龙章纸厂的烙印。
王朝阳的老屋在造纸一村65—3号。由于谈妥了拆迁安置,老屋已被拆掉,现在已是一片废墟。站在废墟前,王朝阳仍然记得哪些是原建房,哪些是之后自己搭建的。王朝阳说,当初分给自己的宿舍面积有限,儿子们相继出生后,他只好自己动手在周围扩建房屋。扩建的房屋,毕竟没有原建的好,一到下雨天,屋里屋外都湿透了。
在整个造纸厂家属区,几乎每家都有自建房屋。有的在屋顶再建一层,有的在门前圈地。原本预留的通道,窄得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
1993年,造纸厂破产。造纸厂的职工下岗后,有的开始自谋生路。张家驹外出打工,属于最早搬出的那部分人。几年后,造纸厂厂房拆除,原址上修建了北国风光小区。张家驹去年入住,小区环境与紧邻的龙章新村大相径庭。
彭世龙在造纸厂车间支部书记的职务上退休后,打起了门球。北国风光楼盘修建时,门球场被占。彭世龙出面,让开发商在龙章新村唯一一条马路的尽头,开辟了一块门球场。如今,由于打门球的工友越来越少,大家都各自忙于拆迁的事情,门球场已经杂草丛生。
对于造纸厂片区的拆迁,几位老人都充满期望,他们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造纸厂片区旧貌换新颜,自己也住上新房。
后记
龙章纸厂曾经是上海有名的大纸厂。1937年8·13战事爆发后不久即停工,对于是否搬迁,当时的董事会意见不一,厂里的工作人员也走散了。所幸经理庞赞臣力主迁移,遂由政府机构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下令拆迁。
为抢速度,以每天每人2.5元的“高价”请小工拆卸机器设备共800余吨,用民船70余艘运往汉口,但途中损失不菲。1938年初再迁渝,在猫儿石设新厂;1941年12月该厂售与财政部,成为中央造纸厂,庞赞臣仍任经理。后来,龙章纸厂转为国营601造纸厂,1956年前主要生产人民币印刷用纸。之后,生产胶版纸和军用地图纸,生产《毛主席选集》封面纸张等。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效益都很不错,1993年正式破产。
王朝阳:72岁,1958年进厂,操作工。住造纸一村65—3号。
讲述人
张家驹:65岁,1968年退伍入厂,电工。安全村112—7号,现住北国风光。
彭世龙:78岁,1956年退伍进厂,原造纸车间支部书记。住宜家村2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