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温州造纸与泽雅纸山
 
http://www.paper.com.cn  2010-11-12 温州日报



少数纸农的执着,为纸山留住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近日,详细介绍泽雅传统造纸工艺技术和纸文化历史的《泽雅造纸》一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了让在泽雅传承千年的手工造纸工艺和纸文化不致失传,两位土生土长的泽雅人林志文、周银钗夫妇,历时三年,深入泽雅镇现有81个村(居),走访上千户造纸人家,追溯温州历史上的造纸技艺,终于让被誉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的泽雅纸乡第一次有了传承之著。

  温州是纸的故乡,曾经制造出历史上著名的蠲纸、皮纸、蜡纸、卫生纸(糙纸、屏纸),还有温州民间普遍使用的草纸(纸蓬)等纸种。而泽雅是温州造纸的代表与缩影,泽雅纸山是温州手工造纸的故乡。

  皮纸蜡纸草纸都曾负盛名

  温州皮纸,以植物韧皮纤维(山棉皮为主)制造,又称棉纸、伞纸、蜡纸原纸。清康熙(公元1662-1722)间,泰顺柳峰乡墩头村以祖传手艺,家家户户从事棉纸生产。1972年泰顺棉纸厂工人达3000多人,1990年泰顺棉纸停止生产。《温州市志》介绍:民国24年(1935年)温州城区棉纸产量达40-50万担,作坊集中在窦妇桥及三牌坊、普觉巷一带,主要供制伞用。1960年温州皮纸厂实现机械化生产,12月,又以传统方法试制成功温州书画皮纸,深为傅抱石、刘海粟、吴作人等一批名画家喜爱。1962年,画家潘天寿用温州皮纸作《双清图》时,赞称:“笔能走,墨能化,尚有韵味,并不减于宣纸也”。

  温州蜡纸,铁笔蜡纸的简称,以温州皮纸作原纸,涂料加工成蜡纸。1959年,温州蜡纸产量178.16万筒,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国四大名牌铁笔蜡纸,温州的“灯塔”、“警钟”、“三角”牌蜡纸占其三,温州蜡纸厂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蜡纸厂。1968年温州蜡纸厂试制成功印刷涂蜡联合机,铁笔蜡纸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草纸(又名纸蓬),以稻草为原料,平原水稻地区均有生产。平原水稻地区民间普遍使用的生活包装用纸,主要用于“三角纸包”(纸蓬包)的包装纸。纸蓬包是20世纪80年代前城乡居民春节走亲访友的常用礼包。礼包里面一般包上一斤左右的白糖或红糖、砂糖、饼干或者红枣、桂圆、桔饼、柿饼之类食品。纸蓬里面铺上两张泽雅竹纸,把食品放在竹纸上面,包成的三角包正面放一张印有吉祥图案的四方形红色标牌纸,用麻绳十字形扎好即成。1939年平阳县生产草纸720吨,1952年温州城区还有槽户45家,20世纪80年代,温州市郊的南塘、梧田还有少数家庭生产爆竹专用草纸。

  温州蠲纸宋时曾为贡品

  温州蠲纸在唐代开始生产。宋钱康公《植跋简谈》载:“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处最多,此当为第一焉;自余皆出其下,然所产少,至和(1054-1056)以来,方入贡。权贵求索者寝广,而纸户力已不能胜矣。吴越钱氏时(907-978),供此纸者,蠲其赋役,故号蠲纸云。”由此可见,温州蠲纸被五代吴越钱氏列为顶替赋役的贡纸以来,很受官府和富豪的喜爱。温州蠲纸从开始生产到成熟为贡纸,需要较长时间的试制完善和民间使用推广,才会引起官方的注意。由此推知,温州蠲纸在钱氏以纸代替赋税之前就开始生产了。温州蠲纸在宋至和年间列为贡品,与嵊县剡藤纸、余杭由拳纸同列浙江三大名纸。温州蠲纸属于皮纸类的涂布纸,明代王瓒、蔡芳编纂的《弘治温州府志》卷七“土产”记载了蠲纸的制作方法:

  “蠲纸其法用镪粉和飞面入朴硝,沸汤煎之,俟冷,药酽用之。先以纸过胶矾干,以大笔刷药上纸两面,候干,用蜡打,如打牌法,粗布缚成块,揩磨之。右蠲纸,旧时州郡尺牍皆用之,今已罢置,姑存其法以遗于后之民。”

  蠲纸的加工方法就是先用镪粉、面粉、朴硝煎制成药液,再将纸膜经过胶矾、干燥、刷药,再干燥、上腊、打光等工序。

  温州蠲纸在明代走向衰落,技法失传。《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对温州蠲纸制造业的衰落记载了两种说法:一是据清乾隆《浙江通志》记载:“温州贡纸五百张,其来久矣;明开局于瞿溪,差官监造;后因水浊,造纸转黑,乃以地气改迁,奏罢。少此佳纸,殊为可惜”。二是温州蠲纸因质量好,得到官员和富豪人家的喜爱,索要的人越来越多,纸农负担很重。因此,温州“郡守何东园滤其病民,用计潜浊其水,制纸转黑”。从此撤掉造纸局,停止蠲纸生产。何东园(文渊)于明宣德五年至正统元年任温州太守,因此温州蠲纸应该在明宣德、正统年间(1430-1436)停止生产。

  温州竹纸走向民间市场

  温州蠲纸的停产,与竹纸技术的兴起也有很大关系。竹纸生产自晋代萌芽,利用嫩毛竹造纸。到了宋代,竹纸生产很快得到发展,但从制浆到成纸的生产技术尚未成熟。直到明朝中期,生产技术逐步完善,质量有很大提高,产量大增。在明清两代竹纸生产逐步居于手工纸的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记载:“浙江不仅是竹纸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两宋时期最重要的竹纸生产基地。元明时期,浙江竹纸产区进一步扩大到全省,几乎每个县都生产竹纸。除上虞的大笺纸、竹料连七、连四、奏本纸等质细而色浅的优质纸和有名的常山印书柬纸外,大部分产品为官堆纸、毛边纸和元书纸之类的文化用纸。当然,也有最大宗的各类低级黄烧纸,无需赘述。总之,与福建、江西相比,浙江竹纸中高质量的漂白精品所占比重较小。”可见,在宋、元、明时期,浙江的竹纸技术成熟,生产面广,虽然高质量的精品纸数量少,但中低档的竹纸品种多,数量大。

  一直占领先地位的浙江竹纸技术,到了明代中叶却开始落后于福建。福建的竹纸新技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料”改用“熟料”,经过反复蒸煮和漂洗,提高纸浆纤维纯度;二是吸收皮纸漂白工艺,采用“天然漂白法”,长期日晒雨淋把熟料制成精白竹浆;三是增加舂捣强度,提高纤维的帚化度。

  温州与福建的东北部相连,福建的先进技术很快就会传到温州,但温州造纸工没有与福建竞争高技术、工艺复杂的竹纸文化用纸市场,而继续选择市场需求量大、生产粗放、民间普遍使用的文化、生活用纸和冥纸市场。温州竹纸走向民间市场后,缺乏经营组织和技术提升,民间造纸产业完全进入市场主导的自生自灭状态,造纸技术和纸的质量停留在民间日常用纸层面,远远落后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文化用纸的需求。因此,交通信息闭塞的泽雅山区至今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最传统的手工造纸工艺。

  山水环抱成就泽雅纸山

  造纸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造纸纤维植物资源充足;二是水资源丰富清洁,利于沤制漂洗原料,或溪流落差较大,可以建造水碓捣刷;三是当地居民具备成熟的造纸和设备建造技术。温州崎云山麓的泽雅和瑞安湖岭及周边山区,纤维植物资源丰富,毛竹、水竹、绿竹遍布山间田野、溪畔河岸、路边村旁。水资源充足,溪流落差大,适宜造碓捣刷。山泉水眼处处可见,水质清冽,适宜打浆造纸。造纸工造纸技术成熟,特别是建造水碓、编织纸帘、浇砌纸槽等技工充足。各方面条件成就了泽雅纸山。

  纸山,顾名思义是指农民祖祖辈辈以造纸为生的山区。洞宫山脉的子系分支崎云山和凌云山,坐落在泽雅的西南和西北面,两山形成掎角之势,分别向东南、东北延伸,拥抱着泽雅。有山便有水,两座山脉的泉水汇集成一条大溪流——龙溪,历史上称大源溪,常年奔流不息,滋润着沿溪两岸人民。

  两座山脉所到之处,山土栽竹种粮,山水捣刷润田,山民种竹耕田、捣刷造纸,世代繁衍。历史文献中所称的永嘉(温州)造纸就是崎云山、凌云山所及的泽雅纸山。1930年出版的《浙江之纸业》记载,温州造纸有永嘉、瑞安、平阳、泰顺四个县。永嘉是“历来造纸现仍造纸之县份”,而瑞安、平阳、泰顺属于“历来不造纸现在造纸之县份”。永嘉造纸的中心产地历来就在泽雅纸山,说明泽雅纸山是温州造纸的发祥地。

  “纸山暴动”曾震惊全国

  温州蠲纸停产后,泽雅纸山的竹纸始于何时,目前还找不到有力的实据。北宋学者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载:“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这里说的嫩竹纸与泽雅20世纪40年代前生产的“九寸纸”极为相似。据许多80岁以上的老人回忆,泽雅40年代前以生产九寸纸为主,九寸纸长1.2尺,宽9寸(鲁班尺3.7尺等于1米),嫩毛竹为主要原料,纸张很薄,若作灯笼纸透光性很好,但不牢固,很容易撕破,主要用于书写毛笔字,民间的契约文书都用九寸纸。九寸纸特别适合学生描红练习毛笔字。九寸纸的用途至少有三种,写字、卫生、民俗祭祀。上述相隔千年的两种说法如果对上号,说明泽雅在北宋或者更早,已有竹纸生产。但泽雅的这段历史恐怕很难找到实证了。

  崎云山麓耕地少,而山多水多竹子多,造纸成了山民的主要副业,也是唯一的副业。只要水利条件许可,村村有水碓,家家会造纸,人人能造纸。但越是常见的普遍的东西,往往不会引人注意,无人关心她,无人记录她,因为熟视无睹。造纸本来是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人类不可或缺的产业,可能是泽雅之纸产于农民用于民间,文人墨客无人过问,历史文献也就难找片言只语。城乡居民只知道生活卫生用纸从瞿溪来,知道瞿溪有土纸,但不知道瞿溪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造纸工厂——泽雅纸山。就是现代编写的温州市志、温州林业志等文献,写到造纸章节时仅提到:主要产地在永嘉县三溪、藤桥及瑞安县湖岭等山区。找不到“泽雅”或“西岸”的名词。1937年,泽雅竹纸滞销,瞿溪纸贩官商勾结垄断压价,广大纸农在党的领导下于1939年进行了震惊全国的 “纸山暴动”。纸山暴动的主要力量是泽雅、湖岭的纸农,从此纸山与泽雅挂上钩,地方党史、文史资料中记述了许多纸山革命斗争和纸山纸农过去的生产生活情况。

  手工造纸技艺千年传承

  泽雅和湖岭是20世纪“泽雅纸山”的中心。龙溪(大源溪)沿岸,从崎云山下第一村“安乐溪”开始一直到戍浦江潮水交接处的潮济、渡潭,村村建有水碓捣刷。凡是有溪水、有落差的地方都建有水碓捣刷造纸。水碓是决定竹纸产量的关键,建造水碓投资大,又受水利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水碓成为纸山纸农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固定财产。最近,经过逐村调查得知,解放后原泽雅区82个行政村,有80个村造纸,解放后曾建有555座水碓,年造纸(温州卫生纸)达130万条(每条40刀,每刀100张)。如垟坑、石桥村等年产卫生纸12万条。全区仅原北林垟乡胡坦村(专业生产槽签)和原周岙乡双一村(双界田村)没有水碓没有造纸。崎云山南面湖岭地区的三十一溪、三十二溪、三十三溪沿岸也是同样的情况,三十二溪沿岸的芳庄乡现有81座水碓遗迹。原湖岭区的造纸规模仅次于泽雅区。泽雅、湖岭成为温州市手工造纸产量最多的两个区。

  除此之外,温州手工造纸还有原三溪区大川乡的大岙、大同、北坦、建东、肇山五个村和瞿溪镇的瞿岙村,原藤桥区的岙底乡、南雅乡,以及双潮乡的朱下村。青田县的界牌头村曾与五凤垟村合股建造水碓捣刷造纸。平阳县水利条件适宜的山区也是竹纸的重要产区,平阳南雁一带在20世纪80年代还在生产竹纸,南雁风景区“猴子看水碓”的著名风景点,成为南雁地区水碓捣刷造纸的历史见证。

  解放前,温州手工造纸的高峰期大约在民国25年。《温州市志》载:“温州各县历史年产量以民国25年(1936年)最高36.2万担(每担2条,每条46刀),其中永嘉县28.5万担。……28年瑞安产10万担,永嘉9.6万担,平阳1.5万担。”解放后的集体化时期,温州手工造纸地区进入全民造纸阶段,造纸规模、纸的产量均达到历史高峰期。但由于手工造纸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利润低,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各地逐渐退出手工造纸,另谋他业。1998年4月19日泽雅水库下闸蓄水前夕,为保持水库水源清洁,泽雅纸山大部分地方都停止手工造纸,仅少数村由于地理交通和人文历史等原因,一直到现在还坚守着最古老最传统的手工造纸产业。

  泽雅纸山这少数人的执着,保存了一千多年前的原始造纸工具与工艺,为人类保留了一笔近乎绝世的传统造纸历史文化遗产,引领我们超越时空,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手工造纸作坊,也为今后利用高科技生产“生态纸”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物样本。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造纸 ·印刷 ·铜版纸 ·牛皮纸 ·振兴规划 ·纸制品 ·包装 ·出版 ·金融海啸 ·环保 更多
·温州造纸与泽雅纸山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传真:010-51662132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