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梦的诱惑
早在十年前,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的概念就多次被提及,但真正走俏电子消费品市场,却直到2008年。当初亚马逊推出了旗下第一代电子阅读器Kindle的时候,苹果CEO乔布斯曾称Kindle最没有前途,但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Kindle第一代2008年全年的销量就突破50万台,这与苹果iPod刚面市的年销量相匹敌,要知道,Kindle的目标市场仅是美国,而iPod的销售范围是全世界。后来,马逊还推出了Kindle2,这款产品也曾一度卖到断货,在三个月内就给亚马逊带来了近一亿美元的收入。
电子书市场良好的前景点燃了国内商家的热情,大家纷纷将kindle视为榜样,幻想着这个流光溢彩的美国神话能在中国上演。方正、中移动、汉王、翰林、欣博阅、纽曼等品牌纷纷投入其中,大家都希望在电子书这块诱人的蛋糕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
2010年初,艾利和、汉王、欣博阅等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电子书,包括惠普、戴尔、联想、华为、三星在内的近60个品牌计划着推出自己的电子书;2010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联合5家终端厂商将推出内置TD-SCDMA模块的移动电子书;同期,《读者》集团在深圳文博会上发布读者电子书;2010年8月,盛大发布Bambook,内测定价999元;2010年9月,“社会主义样板村”华西村,高调宣布与老牌电子书阅读器易博士的母公司金蟾软件合作,共同运营易博士;接着,研究汉字显示技术的方正,旗下番薯网也制作出Yambook……电子书的火拼在中国电子市场热闹非凡。
二、冰火两重天
电子书成为电子数码行业的一个热门词汇,十多年半红不黑的汉王也因为电子书站到了媒体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从许晴的娇美酒窝里认识了汉王电纸书,汉王在2009就以27万台的销量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而成为公认的国内领头羊、在全球抢到了第二把交椅。2010年,顶着电子书阅读器的概念,汉王科技更是引来了风投资本的追捧,登陆深圳中小板,发行价定为41.9元,开盘当天股价飙升至77元,两个半月之后,股价竟升至175元。年过花甲的当家人刘迎健发出豪言壮语:要在有生之年将汉王送进世界500强!
然而,汉王是否在2010年里真的成为了中国的kindle,挣了个钵满盆满呢?
当潮水退去,裸泳的人终将显露出来。刘迎建的信心,来自于2009年的成绩单。据对外的数据显示,汉王电纸书2009年销售量为27万台,总销售收入为3.9亿元,毛利率为46%,毛利则为1.79亿,广告费用为1亿,广告支出占营业收入的56%。这个广告支出的比例简直高得不可思议,即使是这样一组数据也充满疑点:按照3.9亿元的销售额和27万台的销售量计算,每台电纸书折合人民币1444元,而当年汉王电纸书的平均单价都在2500元以上。真实的营收情况到底如何,也许只有刘迎建本人才能解答了。
资本市场的嗅觉最为灵敏,3月份上市的汉王,还没充分享受到资本盛宴,马上就眼巴巴看着投资者离场。在经历短暂的喜悦之后,汉王的拥有者和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犹如过山车般的股票价格起落,从股票价格最高峰值的175元腰斩跌落到94元,前后只有40天的时间。这种狂泻式的股票价格下跌,对于汉王来说,犹如釜底抽薪。而在汉王投资者离场的背后,是对电纸书行业生存空间以及发展前景的广泛质疑。
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80多家企业正在生产或计划开发电子书,其中我国大陆地区有41家,港台地区3家,国外有36家。2009年电子阅读器全球销量超过350万台,kindle独占300万台,将位于第二名的汉王和第三名的索尼reader远远抛在身后。依附于亚马逊平台之上的kindle,它的商业模式不在于卖硬件终端机,而是依靠整个产业链,以硬件为载体,搭平台卖内容,比如在平台上售卖电子图书、电子报、电子期刊等;原价为数十美元的纸质图书,消费者只需花费9.9美元就可以下载到正版电子图书,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Kindle因此很快红遍美国。
反观国内市场,电子书似乎没有美国亚马逊的Kindle那么好的运气。在欧洲和美洲市场,人们已经形成了付费下载的习惯;而在中国,电子阅读用户的在线付费意识仍然非常淡薄,大家习惯于免费下载书籍、音乐等内容。离开内容平台的支持,电子书就只能沦为“下载与显示文字”的工具而已,为消费者提供的功能非常单一,且利益点不够清晰有力,难以支撑起数千元的高价格,一直以来就很难被消费者所接受。而“汉王书城”等上面的内容除了非常有限的几本畅销书之外,市面上的新书热书非常少;由于成本、版权、整合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电子书的内容与纸书和网上阅读资源相比,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惟一性,国内市场只能算是把看电子书的终端做出来了,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却迟迟未能提供。
电子图书资源不足,电子书收入来源存在很高不确定性,成为制约电子书发展的一个大难题题;出版社参与电子书的程度普遍不高,这与尚不明朗的利益分配方式有关,不完善的版权保护措施也是重要原因;国内电子书厂家的勃勃雄心很快遭到冷峻现实的考验。
在“中国电子第一街”深圳华强电子市场,电子书成为摆在柜台角落的边缘产品,前来问津的消费者稀少,导购人员也是无精打采。
在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一款汉王电子书1月份售价1480元,到8月份的报价只有1080元,半年时间降了400元,降幅超过20%;更有甚者,纽曼推出了一款采用E-ink技术的电子书E读6206,售价仅为899元,比业内预期的提前跌破千元大关。尽管价格一路下滑,但是电子书市场反应却仍然冷淡,前来询价的消费者寥寥无几。销售人员说,电子书一天出货也就三四台,基本上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体验的人多掏钱的人少。
在声势浩大的上海书展上,电子书虽然被众人围观,但也没给商家们带来热销,据《东方早报》的报道说:最热卖的电子阅读器,不过平均每天销售出5台,对超过25万人参展的书展来说,这样的销售数据可谓惨淡。年初时被媒体普遍看好的电子书市场,很快变得模糊而又暧昧起来。
三、暧昧而又委屈
蛋糕的甜头还没尝到,狼很快就来了。2010年4月3日,ipad在美国市场上市,无异于一颗让电子书市场更加动荡不安的重磅炸弹。
苹果的iPad不仅侵蚀了上网本、iPodTouch的份额,还有电子书的市场。iPad的入门价位499美元,而国内6寸屏能上网的电子书的价位也大体停留在2000元的水准上,抛开苹果成功的品牌高认知度、高忠诚度、高美誉度不说,消费者接受3498元的、彩屏、功能更丰富的iPad,比接受将近价位2000元的、功能“单一”的电子书阅读器似乎更容易一些。
苹果公司给出的数据显示,iPad上市80天共销售了300万台之多,其用户甚至一天内就能在苹果电子书店下载25万本电子书。iPad对电子阅读器的强烈替代性,严重挤占了高价位大屏幕电子阅读器的生存空间。2010年11月,甚至有数据统计显示,iPad上市直接将笔记本电脑的市场空间挤占了40%。
迫于ipad的压力,亚马逊电子书Kindle无奈地选择了多次降价。6月22日,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商邦诺将其Nook电子阅读器的价格下调至199美元;几乎在同时,亚马逊也将其Kindle电子阅读器的价格下调为189美元;不到10天,亚马逊又将其在去年5月推出的KindleDX价格由489美元降到379美元。
上半年一只脚伸进电子纸市场的三星电子,年中又收了回来,这家消费电子巨头宣布,已放弃电子纸业务。刚组织完“中国首届平板电脑高峰论坛”的消费电子研究专家李易表示,三星抽身传统电子书市场,应该是在为新的大众市场——平板电脑业务布局。三星电子产品路线图显示,今年12月,它将推出谷歌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这显然是在应对苹果iPad冲击,后者3个月的销量超过了亚马逊电子书过去3年的销量。
原本计划在8月、9月推出电子书的宏碁、华硕以及美国优派,开始重新评估新的路线以及进入时机。
四、三大硬伤,决定电子书难成正果
在电子市场上,商务通、学习机、上网本等产品来去匆匆,火热一时便黯然退市,它们都不属于长寿品类。审视眼前的电子书,笔者比较悲观地认为,这个品类身上也并不具备长寿基因,电子书本身目前存在的三大硬伤,决定了它很难从“虚火”炼成“真火”。
1、“两高”特征难以引发消费者的刚性需求
1)高替代性。替代品繁多,如果说与手机、电脑等阅读终端相比,电子书在尺寸、便捷性、阅读舒适度方面还具备一定优势,但与ipad等相比,后者多媒体特点使得电纸书交互性差及界面僵硬的缺点更为突出,相形见绌。
2)高价格。1000至3000多元的主流价位更让消费者对这个功能单一的阅读工具兴致索然,非常不值当。
2、品类利益点明显单薄,不足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1)电子书号称E-ink电子墨水技术如真书般效果不伤眼,但看到液晶屏就出现红肿、流泪等不适症状的人毕竟是少数,且现代大多数人的阅读都属于浅阅读、时长也不足以长到让双眼产生不适。
2)“您随身的图书馆”无疑在说电纸书内存量大,可以装进很多个电子文本,预装500甚至上千本电子图书也是商家的常用噱头,就是想向消费者证明买电子书比买纸质书要划算。然而,有多少人需要一座图书馆?
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组数据,中国人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4.5本;犹太人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64本;美国人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50本。“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人均上网时长为每天34.09分钟,人均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长为6.06分钟。
《新华每日电讯》曾这样描述过美国人爱读书的场景——在美国随处可见“见缝插针”的读书人:无论是在喧闹的地铁站台上或是车厢内,还是在静谧的公园里;无论是在充满闲情逸致的咖啡屋,还是在等待远行的机场大厅,不少美国人都会手捧一本书。而数据显示出多数中国人阅读兴趣并不浓厚,“一座图书馆”的藏书量即使不显得多余,至少对消费者也没多大吸引力,更不会发展到需要“随时随地”阅读的地步。这也难怪有的人在收到电纸书礼品时,刚开始还能有几天新鲜感,很快就冷淡下来放在家里懒得看。
《南都周刊》曾如此假设:即使电子书狂潮是不可避免的变革,那么美国是不愁没有市场,可中国的问题是,我们去哪里找那么多人来阅读?汉王电子书其实做的是礼品,在广告轰炸和暗示中,变成一个同脑白金类似但却在知识光环下,显得更有品位的礼物。
汉王某营销总监也不得不尴尬地承认:2010年的电子书,大多数是卖给了那些不看书的人。
3、原始功能单一,且很难延伸出其他有价值的功能维系市场热度
一个品类能够在市场上凸显价值并长期立足,前提是它必须具备有生命力的某项功能,即使当原始功能被替代时,还能衍生出新的功能使之始终满足消费者某些方面的需求。如手表最开始是“计时器”,但当手机等具有计时功能的产品诞生后,手表又因其“时尚装饰品”的衍生功能,而变成一种时尚饰品,依旧拥有广泛消费需求。
电子书本质上是文字下载及显示器,利益点非常单一,一旦这个功能被替代或弱化,本身也没有其它具有独特价值的利益点,这就意味着它被替代和淘汰的可能非常高。对于“电子书”而言,人们对这个品类的需求,因功能更强大、优势更明显的替代品的大量存在而很难得到激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正在逐渐结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电脑(包括PC、笔记本、上网本等)、电视、手机、MID等四块屏幕呈现出“集合成一块屏幕”的趋势,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通过强大的功能和资源集成,已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主角;而电子书还在试图用“E-ink电子墨水屏”类似纸质显示的利益诉求来打动消费者,试图单独再开辟出“第五块屏”,这显然是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是相背而行的。我们不难想象:虽然只是兼带了电子书功能,但ipad能收发邮件、浏览高清图片、播放视频、大量游戏,它很快就成了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生明星,以礼品市场为主的电子书在终端遭受冷遇,一点也不意外。
当电子书踌躇满志地“革”传统纸质书籍的“命”时,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际,整个人类世界传播的图像、文字、音频等信息资源都正在被“类pad”的产品革命,整个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的应用,都正在接受洗牌。
当然,电子书还是一个新产品,它在色彩、速度、功能体验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其自身特点在电子教科书市场上也有一定发展前景。但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和融合移动互联网,那么对消费者来说,电子墨水屏、超大容量、超长待机……神马都将是浮云,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子书浪潮也将会是一次彻底的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