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企业家曾说过:我的产品,卖的是小白菜的价,操的是卖“白粉”的心!
一语道出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尴尬境地——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操心越来越多,收益越来越薄。一道简单的会计问题,已经变成了“司芬克斯之谜”。
中国企业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成本状况?到底还有多大的利润空间?中国企业究竟还能在这条路上前行多远?
成本与市场的尴尬,企业的不归路
中国企业正在迈进一个狭窄的胡同。
垄断企业们一方面高呼亏损,一方面不断扩大垄断空间,轻松堆砌起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更多的民企则在上下游汹涌逼来的成本利刺丛中苦苦挣扎:劳动力价格爆涨,土地价格持续攀升,房租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税负在减税浪潮中越改越高……
同时,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实,无情稀释了企业看起来很宽广的市场。无序的竞争,同质化的技术、产品和品牌,没有道德和信用的激烈市场搏杀,把中国企业推向了一条不归路。
竞争是企业的本能,寻找生存空间是企业的智慧。所以,即使是战争期间,也会有企业能活得红光满面。但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所有企业的倒闭,都只与两个因素有关:债务和成本。唯有成本能够体现出企业经营水平的差异。
发改委告诉我们,要适应过高物价的日子。
企业家天生就是市场的斗士,高物价高成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本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薄,政策空间越来越逼仄,企业却无能为力——
员工工资不能降,国民收入保障计划、劳动合同法、民工荒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税负不能奢望降,只有环保节能、宏观调控背景下的税改,从来没有增税的说法;
原材料成本不可能降,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不可再生,都是涨价无法反驳的理由;
隐性成本无法降,中国是人情社会,做企业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人情。千年因循的潜规则,单凭一企之力,数年之功,唯余缝隙中游走之力。
中国企业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成本状况?中国企业到底还有多大的利润空间?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不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带着种种疑问,《商界》记者分赴贵州、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近十个省市,走进柬埔寨、越南,历时数月,深入企业,组织了专题座谈会,得到了一份份让人唏嘘又相对无言的调查问卷,组成了一份更加沉甸甸的《中国企业成本调查》报告。
有多少企业的成本在上涨?比例是多大?在过去一个月中,我们联合调查机构,得出了如下结论——
成本数字报告
物价涨了,消费者不好过,更不好过的却是企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成本上涨的面积、幅度与压力,更甚于产品与服务价格的上涨。在过去一个月中,我们联合调查机构,得到了这样一份调查报告——
主要调查对象:生产型、商贸型和服务型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发放问卷248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问卷比例75.4%,其中生产型企业65份,占回收问卷比例34.8%;商贸型企业46份,占回收问卷比例24.6%,服务型企业76份,占回收问卷比例40.6%。
主要调查范围:历时15天时间,调查企业样本涉及到北京(21份)、上海(15份)、广东(19份)、福建(32份)、浙江(29份)、东北三省(22份)、四川重庆(32份)、湖北湖南(17份),涵盖12个省市。
共涉及八个成本调查项目:原材料、市场推广费用、工资支出、房租水电物管费用、税金、坏账损失、社会成本(公益慈善支出、业务招待费用等)、其他成本。
为客观反映成本变化曲线,设置的企业成本调查时间段为2007~2010年共计四年时间。同时,为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客观反映出企业各项成本的变化,本次调查数据为企业各项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而非企业支出的绝对成本额。
主要调查数据及分析如下:
原材料:这是本次调查中上涨最明显的成本指标。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从2008年开始,92%的企业出现了原材料不同程度的上涨。
市场推广费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首先缩减的即为市场费用,与2007年同期相比,59%的企业此项成本占总成本比例明显下降;2009年,在经受住金融危机考验后,此项支出明显加大,有超过50%的受调查企业此项指标的比例加大;在2010年,这一势头明显放缓,企业花钱更小心,有超过四成的受调查企业的这一指标在总成本中的比例无明显上升,但仍有55%的企业依然认为市场推广费用在上涨。
工资支出:这是本次调查中上涨比例第三大的指标。从2008年开始,有超过75%的受调查企业的这一指标在总成本中的比例稳步提升。
房租水电物管费用:受土地价格及房价普涨的影响,这一指标在本次调查中排在涨幅榜的第三位,从2008年开始,有约81%的企业此项支出在总成本中的比例不断攀升。
税金: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基本维持不变,税收制度的改革并没有让企业得到太多的实惠。
坏账损失:从2008年开始有明显增加,至2010年仍然保持了上涨势头。
社会成本:随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指标占总成本的比例有不同程度增加。尤其是在2008年和2010年两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企业捐款支出明显增多,但占总成本的比例并不高,尚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
其他成本:各企业列举的内容较庞杂,但占总成本比例并不高。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蒸发的资产,企业环环相扣,一方的赢利必然构成另一方的成本。
成本暴涨的逻辑链条
中国企业经营成本的上涨,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企业。而且,一定会不断上涨,还会涨得更快。为什么商品价格涨得这么快?那是因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先行上涨。
2010年11月初,央行预计全年PPI涨幅在5%左右。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PPI同比上涨7.1%,主要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较快。具体来看,5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8%,其中采掘工业上涨31.1%,原料工业上涨13.8%。比较之下,加工工业的上涨幅度却仅为3.6%。
生产资料的价格如此疯涨,企业当然会逐步把成本压力转嫁给终端消费者。那么,我们再往上推,为什么生产资料会如此疯涨?它可不可以避免?
企业成本上涨的全球复合性原因
伴随中国企业数十年之久的低成本时代,也许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在过去20多年,中国和印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和产品。整个上世纪90年代,虽然世界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但成本并没有过大地增加,因为中印两国廉价劳工的存在,他们承担了一般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时,这些产品的价格自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而走低。这也是所谓的全球经济的低成本阶段。
但当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印两国经济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世界工厂”定位,开始谋求更大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对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带动了全球原料上涨。同时,美国因为石油危机的影响,把大量农地用于种植玉米以制造乙醇等绿色燃料,侵夺了食品生产资源。
与此同时,中印两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劳动力的价格逐渐变高,也使世界1/3人口的食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肉食比重大增,养殖牲畜所需要的饲料开始与人争夺农地。这些因素,自然导致了食品价格的上涨。石油、矿产、农产品等等,几乎无所不涨。而且这一趋势很难在短期内得以逆转。
亚洲崛起,意味着高成本时代就此来临。有意思的是,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复合性的成本上涨因素——
首先,从2003年开始,全球经济也保持了5年4%的增速,资源争夺变得愈发激烈;其次,由于美元贬值,但资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以美元结算,美元的大幅贬值势必引起全球资源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再次,在全球性通胀的预期之下,国际炒家不断推波助澜。
种种原因,层层加权,形成一种复合性的成本上涨趋势。
因此,中国不得不高价采购全球资源。例如山东省商务厅传出的消息,2010年一季度,山东完成进口额184.5亿美元,部分主要资源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天然橡胶、铜矿砂、成品油、纸浆、植物油、铁矿砂和棉花的进口价格分别上涨96%、87%、79%、48%、42%、35%和31%。其中,铜矿砂、纸浆、成品油进口价格已接近2008年同期水平,天然橡胶价格超过2008年水平。
面对输入性的成本上涨,中国企业负担何其重也。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也出现了一种复合性的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各种材料涨价,土地涨价,各种税费层层叠叠,一层一层地加上去,都是企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