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河南省桐柏县多年来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立足于打造秀美山川、优化生态环境,不但锁住了淮河的第一污染源,而且还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路。
桐柏县地处豫南桐柏山腹地,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金、银、铜储量居全国前列,天然碱储量居亚洲第一,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然而在早些年,由于重视经济增长,忽略环境保护,一度造成污染,不但殃及淮河,也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从小在桐柏长大的桐柏县水利局副局长李生锐告诉记者,当年污染最严重的时候,天空是灰蒙蒙的,河水是酱油色,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二氧化硫的臭味。
面对这一挑战,桐柏县由此开始实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探索资源节约型工业发展新模式。
据了解,为了控制天然碱开发造成的污染,县里通过招商引资,先后投入4亿余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吸纳国内14项专利技术,研究出被称为“倍半碱一步法”的制碱工艺,不但淘汰了原工艺中有污染的工序,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成了企业的副产品,废水闭路循环利用,实现了零排放,彻底消除了对淮河源头的污染。
与此同时,桐柏县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禁新上小造纸、小化工、小制革、小酿造等污染严重项目。对新上项目,支持环保部门行使“第一审批权”。以新建的安棚碱矿三期工程为例,从立项、环评、设计、施工、投产使用到污染治理的全过程,环保部门严把每一个环节。
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桐柏县开始大力开展造林绿化。为此,桐柏县把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和合作造林等工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突破口,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围绕淮河源头、淮河两岸等重点生态区域,以实施世行造林、淮防林、科技兴林示范县建设工程等为载体,以山区生态造林、通道绿化、林业生态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造林、社会造林、全民义务植树多策并举,大规模、全方位推进绿化造林,大打林业生态治理攻坚战,全县造林绿化力度逐年加大。
相关数据显示,至2009年底,桐柏县荒山绿化率达90.8%,沟河渠路绿化率达96.8%,累计营造生态水保林76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46%,先后被授予“河南省造林绿化十佳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等称号。
“现在天变蓝了,河水变清了,鱼虾也有了。”李生锐说,“监测数据显示,桐柏县城区的负氧离子浓度达到7000个每立方厘米,山区高达1万多。”
当地环保部门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淮河干流出境水质符合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淮河源头再次恢复了碧水悠悠的景象。
桐柏县县长莫中厚说:“生态立县,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
为了实现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桐柏县根据境内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情况,对100多个行政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陈庄村地处桐柏县淮源镇东北部的深山丘陵区,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宜林山坡面积1.86万亩,占总面积的69.6%。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村里大力发展优质板栗种植业。到2007年秋,全村林地面积达到1.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1%提高到67%,林业产值由180万元提高到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00元提高到3935元,每年村集体来自林业的收入达120万元,农民人均来自林果业的收入达1525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相关材料显示,目前,桐柏全县发展优质板栗基地25万亩,优质茶叶基地3万亩,2010年又有3万亩茶叶基地建设引资项目落户当地,建成各类特色产业高效示范园90多处,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已具雏形。
桐柏县委书记杨忠介绍,该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最初的口号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后来提出“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如今是“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明天的金山银山”。
“随着认识一步步深化与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行动更加自觉了。”杨忠说,“今天的桐柏,可以说已经成了淮河源头的一颗生态明珠,这是淮源人民‘最大的财富、优势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