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昆明的工业园区作为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的主体,作为招商引资主阵地和工业强市的主战场,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产业高端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方针,在理念、体制、机制、管理、政策等方面不断创新,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站在“十一五”与“十二五”交汇点上,市工信委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认为,接下来的五年,将是昆明市园区投资建设集中回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是园区实现追赶型、超常规、跨越式、突破性发展的黄金期。
到2015年,昆明市将培育形成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1个超600亿元、3个超300亿元、6个超百亿元的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0%以上。
基础建设集中回报
用下面六句话,也许能高度概括十一五、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园区的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开发建设强势推进,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力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聚集各类创新资源,成为区域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力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成为区域改革发展的先行区和园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的国家级开发区由“十五”期末的3个增加到4个,省级园区由“十五”期末的5个增加到13个。各园区集中实施基础设施突破工程,以2008-2009年为例,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达90亿元,收储及预收储土地60平方公里,完成五通一平面积45平方公里。如今走在昆明市各个工业园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那里如火如荼的“大开发、大建设”的气氛,一条条高速公路包裹着园区,一幢幢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园区宽阔的道路两旁,变电站、污水处理厂、水库、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街心小游园、生态公园点靓园区面貌。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而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投产并产生效益,各项经济指标将在
“十二五”得到快速拉动。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中回报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呈现。
另一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园区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龙头,产业沿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延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高新区的生物医药、电力装备,经开区的光电子信息、数控机床,安宁工业园区的磷化工,宜良工业园区的水泥建材,官渡工业园区的印刷包装,五华工业园区的烟草及配套,呈贡工业园区的食品加工,富民工业园区的钛化工,寻甸工业园区的煤化工、东川工业园区的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形成,特色化、集群化产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通过进一步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些园区的比较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十一五”期间,各园区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以高新区为例,截止目前,该园区创建国家级创新产业基地12个,累计承担国家、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282项;园区科技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园区产品总数的80%以上,平均每个高新技术企业拥有3项专利。
这些,都为园区下一时期的加速发展蓄积了充足后劲。
“六位一体”成昆明“沸点”
《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昆明工业园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总量明显增大,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建立符合市场化运作规则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优美。
园区要真正成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区、体制科技创新试验区、城市建设发展新片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富民强市的创业区。在这样六位一体的战略定位之下,到2015年,昆明市将培育形成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1个超600亿元、3个超300亿元、6个超百亿元的园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国内500强企业30家。
园区生态环境方面,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分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90%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产业布局接轨国际
“十二五”到来之际,有关部门首次系统性地制定出全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提出围绕建设国际性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彻底破除产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现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按照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确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烟草及配套、有色冶金、黑色冶金、化工、能源、建材等产业为支柱,新材料产业、农特产品深加工、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全面融入全球制造业发展体系,形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烟草及配套为例,卷烟生产布局在五华工业园区;烟叶复烤布局在经开区;烟草配套产业布局在高新区和经开区。这些园区要在巩固和提升以“云烟”、“红山茶”为主的优势卷烟品牌的基础上;发展发酵酶制剂、烟用包装印刷等烟草配套系列产品。充分发挥现有品牌、技术、原料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提高创新、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强国际、地区间的联合、并购和重组,巩固烟草及配套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新材料产业以高新区和经开区为主,围绕研发和产业化,尽快形成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和技术转移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并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专业基地,在光电子材料、新型纳米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把昆明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农特产品加工布局在经开区、高新区及寻甸、东川、嵩明、禄劝、呈贡、晋宁、宜良、富民、石林工业园区。要重点发展深加工系列无公害食品,无公害饲料和林木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快优良品种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把农特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特色优势产业。
“十二五”期间,昆明将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全面提升国家级、省级园区功能和承载能力,依托重点乡镇规划建设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
“十二五”期间,园区建成区要全面提档升级,实现配套功能的再完善,综合资源的再整合,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园区拓展区要科学规划形成竞争规模,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原则,全力把新空间建设成最适于创业发展,最具经济活力和最适宜人居的现代生态型经济区。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合理布局、有序推进,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并进、竞相发展的园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