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走到哪儿,随着而来的除了大量的外汇之外还有“倾销”的指责。在这个最大的世界工厂,我们生产了数以万计价格低廉的产品并无私的与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产品养活了美国、英国、德国等等这些发达国家的贫困人们,提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但是我们的工人,我们的企业所获得的只是少量的利润和大量的“倾销”指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我们的产品所面临的“倾销”指责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为什么?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进口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贸易量急剧下降的时候贸易保护主义更是一触即发。作为人口大国同时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的出口产品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外贸中获取了巨大的竞争力,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正是得益于这方面的优势,以出口导向型为主体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一日千里”的发展成就。但是在金融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倾销”指责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Made in China”竞争瓶颈,在2010年即将过去的时候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冷静思考“倾销”之后我们的发展之路通向何方。
在中国的印刷产业中近些年来有一些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在沿海地区崛起了众多的包装印刷企业。他们的主要业务均为外单,在很大的程度上为了适应国际范围的竞争,这些企业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也不断强化在环保、能耗、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以满足国外买家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仅赢得了国外市场,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合作伙伴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饱受“倾销”困恼的中国的造纸企业,这应该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在今年,阿根廷、巴基斯坦、欧盟、美国等国家就原产自中国的纸板、光面纸、铜版纸等多种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造纸企业成为了众矢之的。上周的消息,在圣诞节前欧盟地区的新一轮纸价上涨给印刷企业带来冲击,而这一次恰恰是由于或将对进入欧洲的中国产涂布文化用纸征收反倾销税的结果所导致。此次纸张价格上涨近39.1%,笔者目前尚未看到国内企业的表态,但欧盟国家中印刷行业的同行“即时”表达了他们对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批评。
笔者了解到目前多家纸张生产商,包括南非的萨佩,Lecta,意大利的Burgo集团和德国的Scheufelen等指责由于享受到中国国家政府的补贴直接导致了中国造纸企业的倾销,同时他们认为来自中国造纸企业的巨大产能过剩和低价输出“正在毁灭欧洲造纸业和亚洲的森林”。在英国,这些纸张生产商声称廉价的中国产纸张导致客户和消费者要求欧洲的纸张与中国进口的纸张价格保持一致,而这被描述为“毁灭行业的价格”。欧洲的生产商认为中国的造纸企业正在试图强化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通过利用较低的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以及中国政府的补贴。
欧盟的印刷企业可能会欢迎低价格的进口纸张,但是他们也表示短期内纸张价格的上涨是有意义的,这样可以确保全球纸业市场的长期良性竞争,使市场重新平衡。“倾销和政府补贴导致了不正常竞争,这就会让占据优势的供应商可以主导价格。”但是,亚洲的生产商比如金光纸业(Asia Pulp and Paper) 断然否认了他们享受到来自中国政府的补贴或者产品倾销。
当然有许多英国的印刷企业表示,他们更为关注的是欧洲纸张供应商将利用这次的征收税费而提高自身的产品价格,“贸易保护主义正在盛行,在我们几年前开始丢失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并不记得我们得到了什么保护。我似乎记得我们今年所遭受到的纸张价格剧增是由于我们要求产自印度和中国的价格上升。为什么会这样?”英国商业印刷企业Aquatint BSC的主管这样问。他认为造纸企业从价格上涨中恢复了利润率。“但是印刷企业呢?可以肯定的说,在连续的价格上涨后,现在是时候利用纸张竞争价格的时候了”。
圣诞节对于中国的印刷企业和造纸企业同样意味着巨大的商机,但是庆祝在“Made in China”为我们带来多大GDP的时候,笔者首先听闻到却是来自欧盟对中国产纸张的反倾销调查。在此事件中有的欧盟厂商认为不应该中国进口的纸张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环境方面的考虑。由于在中国缺乏合适的森林资源用以生产纸浆,这意味着造纸企业必须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KCS印务的主席表示,在购买来自中国的纸张时她会询问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我会询问中国的企业是否遵循了英国的严格劳动法,而且他们是否支付了最低工资。这些决定了你是否想以任何的代价去购买便宜的产品。”
其实笔者认为无论是我们所遭受的反倾销调查还是过低的利润率,总把问题归结于廉价的劳动力是错误的,廉价的劳动力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采用也可以拒绝。中国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仅仅只具备价格竞争力,特别是纸张这样的资源产品我们难以符合欧洲等国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严格要求,过于把目光聚集在价格因素上是我们对于解决问题犯下的最大错误。从近年来沿海地区一些大型包装印刷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价格因素是让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那么约束我们的产品生产标准则将让世界真正向中国产品张开双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