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福建利树浆纸有限公司单产10万吨废纸再生造纸项目废水深度治理,经环境监测各项污染排放均达到环保要求,近日通过市环境保护局的验收。这标志我市今年列入COD(化学需养量)减排的37个工程项目全面完成,我市2010年COD减排目标可望完成。
利树浆纸有限公司减排工程仅仅是创建生态市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我市是全省唯一以设区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单位,2002年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以来,4项基本条件,6大生态建设项目,26项指标全部达标,达到了国家环保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一类标准。2008年12月26日,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组初审验收,并上报国家环保部查核验收与命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海西绿色腹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林业资源、生态资源是闽北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如何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挥特色,加快发展,化生态优势为市场优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我市提出了构建“六大体系”、“八大工程”,即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和生态工业、农业、林业、旅游服务业、自然资源生态、生态环境保障和生态文化等建设工程。发展循环低碳工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探索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森林资源,科学调整树种结构,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林业基地建设,推广林业立体经营模式;丰富大武夷旅游产品,构建生态旅游网络,拓展生态旅游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辖区建溪、富屯溪和闽江南平段(3条水系共设置26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其中交界断面4个)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比2005年的91.7%提高了8.3个百分点。水域功能达标率为100%,比2005年的90.3%提高了9.7个百分点。我市闽江送往宁德市黄田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县(市、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85%以上。南平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为二级“良”。南平市区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为100%。全市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
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南平市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特点。充分发挥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创建了“山田水林路统筹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山地主体综合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山区农业多样性优势,走农工商结合之路,创建了以长富的牛、草、沼、肥、加和以光泽的鸡、沼、电、肥、加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管理产业链;利用山地生态屏障和“武夷双世遗”资源,把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建绿色南平,创绿色效益”的生态立市战略,遵循循环经济原理,整理绿色产业园区,构建绿色产业链,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实现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生态工业模式;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初审验收后,我市立即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南平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交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2010年,10个县(市、区)完成生态县(市、区)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当地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家园清洁行动,总投资1.08亿元,推动5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本行政区域《县(市)域乡镇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沿溪乡镇均列入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重点治理对象,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已完成乡镇垃圾处理场98个,村庄垃圾池及简易处理959个。绿色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25个,省级生态村29个。有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39所,市级绿色学校172所,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市级环境教育基地6个。有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社区(小区)7个,市级绿色社区(小区)27个,县级绿色社区(小区)7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