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村金融“失血”,激活农村万亿元沉睡资源,我市有了新举措。1月15日,我市举行农村三权抵押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市将在全市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抵押融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指出,“三权”抵押可以破解农村融资难题,拓宽农民的致富渠道。
涉农贷款占比不到两成
农村金融“失血”,这一现象,在我市较为明显。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涉农贷款1570亿元,仅占全市贷款总额的1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我市农户贷款占比仅为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金融体制不合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需求脱节。
目前,金融机构大多只关注大城市、发达地区、大项目和批发项目。同时,为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客观存在着惜贷、惧贷现象,为农户贷款设置了“高门槛”需要有效抵押物。对农民来说,手中大多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在银行看来,这些都是难以评估、无法办理抵押登记或难以处置的。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像抽水机一样,不断在农村吸储,将农村资金抽向大城市、发达地区和大项目,而农村金融资源则出现“失血”。
“死资产”价值1万亿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农民很难用于抵押贷款,使得这部分资源变成了“死资产”,无法流动,也难以体现自身的价值。那么,这些沉睡资源在我市到底价值几何?
据了解,这部分“死资产”价值1万亿元。如果可以激活其中的两到三成,全市可供抵押的资产至少有2000亿元。如果银行按评估价的五成提供贷款,那么,就可以贷出千亿元资金。对农村来说,千亿资金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将会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市农商行、农行已经展开相关农房、林权抵押融资试点,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撑,尚未在全市农村推广。
金融机构和农村间建平台
如何突破农村金融瓶颈,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让全市农民受益?
马正其说,需要政府在金融机构和农村间搭建一个金融平台,通过金融创新,让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地投放到农村。即:激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等沉睡资产。首先是颁发给农民相应的确权证。目前林权确权颁证工作已经完成,承包地经营权、农房确权将在年底前基本完成。
同时,我市还出台了《重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所抵押的农房价值,将同房屋及其占用的土地一并评估,并且明确提出,在评估时,应考虑转让的市场价格或复垦产生地票的交易价格。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抵押融资时,其价值可以由抵押当事人协商确定,也可以由其认可的评估机构经评估确定。金融机构在处置抵押物时,可以依法拍卖、变卖和流转等。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抵押融资,是一项创新制度。从目前来看,仍面临许多新问题,如农村抵押房屋变现难,金融机构面临风险等。如何化解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
为此,我市将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整合农业发展及补助资金,建立全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同时,我市将完善农村社会保险机制,确保农民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抵押后,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保障。
同时,针对农村抵押房屋变现难等问题,我市将完善农村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农村资产评估机构和农村资产交易平台,建立承包地经营权、农房、林权抵押登记体系。此外,我市还明确规定,将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即实施涉农保险和涉农信贷牵手合作机制。
具体方式是,我市将围绕保险创新试验区的“金字招牌”,深入推进农业保险业务,重点扩大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项目的保险覆盖面,将涉农保险投保情况,作为银行授信要素,鼓励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以提升农业保险的渗透度。同时,我市将积极发展农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鼓励各区县(自治县)积极开展农业担保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