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怕进磨坊,男怕进苇塘。”前些年,这句流传在辽河三角洲那片浩瀚大苇荡中的民谚让很多“苇客”(从事芦苇收割的人)感同身受。元月下旬,记者在大洼县赵圈河偌大的苇场上,见到一辆辆拉苇车不时驶过。“这几年,随着作业工具逐步现代化,芦苇收割的工作强度已大幅降低。”盘锦农机局局长伏承宽告诉记者,2010年12月10日开镰,除去部分特殊地块,目前90万亩连接成片芦苇的机械化收割已悉数完成,数千名“苇客”已在小年前陆续返乡过年。
盘锦境内生长着120万亩芦苇,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芦苇主产地。这片孕育着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芦苇沼泽湿地,在春夏秋三季为世人提供了风景独特的湿地风光,冬季则成为我省造纸产业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1月24日,记者来到盘锦兆海苇业的红旗打包场。在这里,一车车芦苇经过粉碎、除尘、筛选工序后,经过传输带进入打包机,被压成一个个1立方米左右、板板正正的苇包。正在车间里忙活的53岁的魏铁礼师傅回想起几十年来芦苇收割工具的变化,感慨不已。“最初使用镰刀收割,壮劳力一天使大劲儿也就收两亩地。”他指着车间外的割灌机,“有了这个大家伙,一人干原来15人的活儿不费劲。”兆海苇业副总经理刘玉洲说,从镰刀到割灌机之间,盘锦的芦苇收割还有一段使用圆盘锯收割时期。“相比较,现在的割灌机最科学:完成工作量大,操作安全系数高,并且不伤苇根,来年钻出来的苇芽子多,芦苇生长好,产量逐年提升。”
在盘锦市农机局,伏承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数字反映芦苇机械化收割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往每年上冻时节,进入盘山县东郭、羊圈子、大洼县赵圈河等几大苇场的“苇客”多达5万名,场面蔚为壮观;而这两年通过上千台专业机械化收割工具的应用,“苇客”的数量骤减到如今的5000名。仅此一项,年节省雇工费用6000万元。“近几年雇工难、成本高,我们适时推出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机械化收苇进程。”据介绍,今年盘锦芦苇可收割面积近百万亩,总产量达45万吨,其中大部分销往盘锦本地的振兴生态造纸有限公司,营口造纸厂、锦州金城造纸厂也消化掉一部分。以每吨芦苇600元计算,它给盘锦带来的收益近3亿元。伏承宽告诉记者,芦苇机械化收割后,跨向芦苇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发展的必然。“目前我们已加大投入力度,试验筛选、推广适宜的机械装备,努力实现盘锦芦苇规范集装运输,提高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