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古老造纸术污染清清水库源 传承与环保孰为重
 
http://www.paper.com.cn  2011-01-27 中国台州网-台州商报

昨日,黄岩人老赵去黄岩富山南金顶玩,一家人坐着越野车,欣赏着西部山区的山清水秀,很是心旷神怡。看着看着就不对劲了。

  不对劲在哪里?这里是长潭水库的上游啊,水原本应该很清的才是。但越往山上开,从山沟沟里流下来的水越来越黄,还泛着泡泡。

  老赵是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会员,同时又是个爱寻根问底的人,他沿路就追踪起污水的源头。车子一直开到了富山乡半岭堂村,在这里,老赵找到了污染的源头:几家山寨造纸厂。一问,吓到了老赵,这里的造纸术,曾被列入黄岩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赵一时觉得很尴尬,这绝不是一起简单的环境污染事件。他为此求助媒体:保护古老的造纸术重要,还是保护长潭的饮用水源重要?

  今天,就把这事跟读者摆摆,请大家也来想个法子。

  水车捣舂,这样的场景很难见到了

  半岭堂村位于黄岩溪最大支流联丰溪的上游,宁溪至富山公路的半山腰上。联丰溪,也是长潭水库主要溪流之一。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半岭堂村。小村沿溪而建,村里到处是一捆捆的青竹。许多村民穿着青色的长工作服,裤腿上沾满了石灰。

  车再往上行,到了一石桥处,带路的老赵手往下一指:这就是了。

  造纸的小作坊就在溪流边,石桥下。远远看去,除了成捆的青竹,就是成片的石灰。沿着石桥往下,顺着一条小路就来到了小作坊,也就是一间简陋的小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水车。这水车,可不是摆设。从联丰溪分出的一支小溪流,从高处倾泄,湍急的溪水冲刷着水车。而随着水车的转动,连在水车上的捣舂伸进了小作坊里,上上下下地捣着青竹。

  小作坊里只有两人,一老太太手拿一捆青竹,在捣舂下来回转动,不一会工夫,碓臼里的青竹就被捣成了碎竹条。

  “做千张。”当记者问老太太在造什么时,她头也不抬答了一句。老赵说,千张就是福寿纸,即祭祀用品——冥纸。小作坊沿用的,是古老的竹纸生产技术,用山溪流水冲击水碓(水车),捣碎青竹制成竹纸。

  溪水成了漂白剂,变黄的废水直排联丰溪

  水车捣舂的原始工艺很环保,但接下来的工序就不怎么环保了。污染发生在起料冲洗的工序上。记者在现场看到,捣成碎片的青竹被重新捆成捆,放在浸泡池里,而另一个浆料池里,是已化好的整池的生石灰。浸泡池里的竹片取出来后,就要洒上生石灰,发酵三个月,直到翠绿色变成了黄色。村民说,这时,浸泡的竹片就起了麻丝。

  到了四五月份,忙完春播后,正好可以进行竹麻加工。这个时候,浆过的竹料逐捆放入水中漂洗干净,此时,流过小作坊的清清溪水是必不可少的漂白剂。浸烂了的竹片还要磨成粉末状,放进大染缸,当过滤的竹麻浆拌入土制的纸胶以后,就成了纸浆。

  我们在外面转了一圈,除了水车和简易的小作坊内见不到污染外,浸泡池和浆料池都是污水横流。从浸料到起料,整个过程要用水清洗,小作坊根本没有什么排污设施。

  小作坊是依溪而建。流入小作坊的溪水,清澈可人;流出浆料池的溪水,变得混浊不堪。前后,不过才十几米。

  浆料池排污水的小沟直通联丰溪。这下面,一大片的溪流,包括溪石,都染黄了,还泛着乳白色的泡。

  站在石桥上,可以看得到有两家这样的小作坊。

  竹纸工艺是流传上千年的“中国造纸术活化石”

  可是,产生污水的小作坊来头不小。就在这个名叫半岭堂村的山沟沟里,造竹纸的技艺是祖上传下的绝活。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黄岩的手工造纸,在唐宋就负有盛名。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就曾称赞过黄岩藤纸。北宋年间,黄岩又有玉版纸闻名天下。南宋台州陈耆在编撰《嘉定赤城志》时,曾考证玉版纸的产地:“今出黄岩者,以竹酿为之,即所谓玉版纸也。”从这本权威的台州地方志里,我们可以证实黄岩竹纸生产的千年历史。

  竹纸制作,除了以水碓代替人工完成捣料等少数工序外,生产过程绝大部分靠手工操作。工序繁多,粗算17道,细算下有70多道,是项纯技术活。像捞纸,老手艺人做这活时,手中的竹簾起起落落,浆料在簾子上,颗粒要细,分布要匀。而在抄纸工序时,须手腕柔和,两眼环顾竹帘两端,平衡荡漾,一气呵成——是赏心悦目的活。

  值得一提的还有那架水车。由于半岭堂村的竹纸采用最古老的生产方式,一直没有被机器所取代。利用水流的原理,溪边运转的水车带动捣舂,把造纸的原材料青竹敲扁,这种工艺,与《天工开物》上记载着的造纸术相仿,堪称我国古老造纸术的活化石。

  正由于此,2007年,当地的竹纸制作技艺列入富山乡、宁溪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并入编《台州市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宁溪镇卷》与《黄岩区卷》。2008年,竹纸制作技艺被黄岩区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做千张,是沿溪村民养家糊口的活计

  除了名头响,做千张还是半岭堂村一些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原始手工作坊式的造纸工艺,在半岭堂一年一年地传承着。据史料记载,清中叶之后,因机器造纸的兴起,手工造纸渐渐衰落。玉版纸与藤纸不再生产。至清末民初,到解放前,黄岩的竹纸生产,大多转为生产千张。

  由于半岭堂村的地理位置独特,山陡、水急、流长,岭上山场广阔,水源充足,盛产苦竹(青竹)。而苦竹自古以来是造纸的好材料,因此当地村民沿溪两岸盘盘竖碓捣料,搭厂造纸,户户做千张。解放后,破除迷信,千张销路低落,做千张的也同时减少。但半岭堂一带的竹纸生产仍在延续,并保持了手工造纸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技艺。   

  上世纪80年代,半岭堂村和相邻的宁溪岭根,几乎家家做千张纸,家家都有千张碓。有民谣这样传唱:“千张千张,出在西乡(即黄岩西部山区),临(海)黄(岩)太(平)三县,处处名扬。”半岭堂村地处黄岩西部深山,当地农民并不富裕。因此,如今还有老人在做这活。

  “天晴时来,你会看到溪石上晒着的一大片的黄色纸张。”老赵说,这种场景,你在别处是见不到的。
 记者手记

  让古老的技艺“健康”地活下去

  不光是老赵尴尬,相信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很尴尬。对待“活”了上千年,至今还完整保存着的竹纸技艺,我们该持怎么样一个态度?

  明眼的一眼就看出,一棍子打死肯定不成。这可是咱台州土生土长的国粹啊。连米大师都夸过了,肯定得保。问题是怎么保?

  按照目前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绝对不行。国粹是得保护啊,但这样子无组织无纪律地排放污水也不成啊,你想想,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有些就是联丰溪下来的。虽说喝了不会死人,可想着也窝心:这黄黄的泛泡泡的水,不知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所以,我们能不能想想法子管住那支乱跑的黄水?如果能管得住,而且又把这些活宝贝保存下来,相信当地村民会满意的,经常喝长潭水的人会更满意的。当然,当年发明这些玩意儿的老祖宗如果知道了,也会开开心心的。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造纸 ·印刷 ·铜版纸 ·牛皮纸 ·振兴规划 ·纸制品 ·包装 ·出版 ·金融海啸 ·环保 更多
·木材
Copyright @ 2000-2009.Pap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纸业网加入收藏夹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010-60204993、18510100716
传真:010-51662132 客服信箱:service@pap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