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围绕“控源减排”的阶段目标,在重污染行业减排、城镇水污染高效脱氮除磷、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饮用水安全干净处理、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重点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十一五”期间,水污染治理专项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等重点流域,设置6个主题、33个项目、238个课题,截至目前已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总经费投入99.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2.1亿元,地方财政投入50.36亿元,企业投入及其他经费预算16.87亿元。 通过专项的实施,重点突破了“控源减排”关键技术,为主要污染物减排提供了支撑。针对石化、化工、制药、粮食加工、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突破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十一五”COD(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的超额完成和重点流域的水质改善。在辽河、海河、松花江等重点流域开展示范,实现每年减排污水1.3亿吨,削减COD1.1万吨。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初步突破了畜禽养殖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与农村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太湖、洱海等流域进行了示范,为“十二五”开展大规模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洱海北部罗时江流域农村与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区农田化肥用量削减30%,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率达到80%,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降低35%,示范区面源总氮、总磷污染负荷分别得到削减。 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突破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深度脱氮除磷关键技术,为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支撑,形成了稳定达标的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2O)、膜生物反应器 (M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系列工艺升级改造方案,在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建立了20座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于50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每年削减COD16万吨、氨氮5.4万吨和总磷1.4万吨,为实现“十一五”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COD削减450万吨的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为自来水厂达标改造和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提供了支撑。围绕建立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的水质安全保障处理技术体系和从“中央到地方”多层级的水质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开展研究,研发了受污染原水净化处理、管网安全输配等40多项关键技术。 此外,专项综合集成多项关键技术,在重点流域研发并系统集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管理两大技术体系,为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水体污染趋势得到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支撑了重点流域的水质改善。2009—2010年,辽河、淮河干流COD消除劣V类,海河水质有所改善;太湖富营养状态由中度变为轻度,劣Ⅴ类入湖河流由8条减少为1条;巢湖富营养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基本遏制了蓝藻大面积暴发;滇池外海水质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