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史纸是一种质量上乘的手工纸,宋元时就很有名气,在非遗馆里,“江西铅山连史纸制作技艺”向观众现场再现了令人叫绝的手工抄纸术:
长方形的纸槽里,是已经调好的纸浆和纸药。传承人章仕康在廉床上放上篾丝制作的廉皮,双手抓住廉床,在纸槽里轻巧而熟练地上下各“抄”一次,就在廉皮上形成了厚薄均匀的一层纸;把廉皮轻轻地扣放在纸榨上,取下廉皮,把纸榨去水分,然后放在纸托上;再揭下纸,放到一边的焙壁上烘干。
章仕康告诉记者,抄纸手法要巧、力度要匀称,讲究的是一个“软劲”。他十几岁就跟父亲学习其中门道,当时还不太愿意。学成后发现这不能养活自己,于是停了好多年,还曾在矿山当过炮工,2008年被请“出山”,因为江西上饶铅山连史纸制作技艺在2006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掌握这一传统技艺的人已经所剩无几、而且年纪很大了。现在,40多岁的章仕康也有了十几个徒弟。
连史纸的手感有些像薄棉布。负责介绍的小陶个性活泼,语速飞快,她告诉记者,连史纸采用立夏前后当地盛产的嫩毛竹,经过72道工序、依靠手工操作制成,全凭经验驾驭。纸料需经几个月的日晒雨淋,使之自然漂白,因此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其中配药制浆是最关键的技术,将直接决定纸质好坏。
正因为每一道都是精湛的功夫活,连史纸也因此形成了质地洁白绵密、防虫耐热、永不变色的特点,被称为“千年寿纸”,印刷的书籍“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用于书写作画“着墨即晕、入纸三分”,是中国手工纸的代表,誉满天下。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它来制作,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极大作用,直至上世纪80年代,它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专用品,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现在,连史纸还是杭州西泠印社用纸。
连史纸制作技艺难以完全用现代技术替代,十分珍贵,但因对原料、时间、工艺要求都很高,成本也大,技艺仅靠口传心授传承,目前面临失传的危险。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甘浪生说,现在的连史纸仍然采用古法制作,产量有限,今后将尝试改良工艺、降低成本,把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手工生产中,尽一分抢救、保护的力量,也希望这种质量上乘的文化用纸在文博会上能吸引出版商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