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都很繁忙的青岛港最近有些烦恼,大量货物滞留在码头上,港口库中堆积满满,泊位上还停靠着大量满载的货轮。
青岛港的遭遇,在这个夏天并非个案。秦皇岛、天津等重要港口近期都出现了这种“压港”现象。据了解,珠三角、长三角的码头吞吐量迅速下滑。
港口连着的另一头,是多个行业的下游企业和贸易商采取“零库存”以减少损失,而大量原材料在上游企业和港口堆积。下游企业“钱荒”成为了大宗商品原材料滞销压港的重要原因,在改变了企业采购的习惯之后,“钱荒”已经向上游蔓延……
大宗商品“压港”
据介绍,“压港”的直接原因是,运到的货物滞留在港口发送不出去。一家港口公司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公司积压在港口仓库里的货物高达1300多万吨,而正常状态下库里有280万吨货就算多的了,而公司一整年的吞吐量也只有1600万吨。
“大豆、橡胶、塑料、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都是压港的主要品种。”上述人士透露。此外,铁矿石、铝矾土、纸浆、原木等品种都是重点困难品种。
实际上,青岛港最近遭遇的困境并非个案。下游需求不振、企业停止采购,在北方港口以“压港”的形式体现,而在产业链更偏上游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港口的忧虑体现在吞吐量的急剧下滑。
申银万国最新港口研究报告显示,在今年一季度珠三角地区的港口经历了吞吐量下滑之后,5月份长三角地区的集装箱吞吐量陡然从4月份的同比增长10%降至3%,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甚至出现了1%的负增长。“在正常的经济周期里,中国各港口的同比增长一般都在12%左右,而5月份往后许多港口突然出现了个位数增长。”华泰证券一位分析师指出其中的非常态,“港口现在的状况比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还要糟糕许多,尤其是大宗商品原材料的吞吐更差,企业采购的意愿非常低。”
“去库存化”隐忧
在港口货品堆积如山的同时,大宗商品的贸易商和下游生产企业的仓库里却惊现“零库存”。“我们已经零库存两个月了。”山东一家国资背景的大型橡胶贸易商负责人王斌最近无事可做,“我们是现货贸易商,不动就是赔钱,但是现在看看同行,动了的赔钱更多。”
另一家从事化工原材料贸易的日本贸易商也表示,近一两个月将库存下调了70%。“最近下游企业和很多贸易商手里都没有库存,原材料全部积压在上游企业和码头仓库里了。”
一家大型化工贸易企业负责人说,这种情况虽然因原材料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别,但是下游企业和贸易商“去库存化”非常明显。
关于主动采取“零库存”、停止贸易的原因,王斌解释,近期许多生产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对原材料采购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王斌的一个国企客户,去年得到贷款是90亿元,今年只批了60亿元,“一下少了1/3,立刻周转不过来了。而今年大宗商品的价格又要比去年高许多。”
资金链的逐渐绷紧,在一部分中小企业悄无声息地停止采购停工的同时,已经改变了企业采购原材料的习惯。一家PVC内贸企业负责人说:“原来客户一天用30万吨的货,一次订三天,而现在一次就订一天,而且只订差不多10万吨。”
一些大型企业虽然依旧持续采购,但是纷纷向供货商要求晚付款或者不采用现金结账。王斌称,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贸易商能做的就是减少交易:“现在价格波动这么快,下游现在说违约就违约;货在我们手里,我们有主动权。”
“今年发生的去库存化是因为企业资金面过于紧张、难于周转并且对需求严重不看好的被迫选择。”一家以大宗商品期货著名的期货公司总经理分析,这样的一种去库存化,会导致企业大面积减少开工,而即使经济突然好转,企业也无法快速恢复生产。
而最新的行业调研结果则显示,棉纺、塑料加工、大豆加工、橡胶加工等行业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开工率甚至停产。其中,棉纺企业目前开工率只有约1/3,而塑料行业有一半的开工率,橡胶加工开工率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