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雨水增多,会理县云甸乡境内的摩挲河水见涨,河边碾房里传来嘎嗄作响的水碾声。走进一座座的碾房,只见巨大的石碾一圈圈地在石槽中碾过,坚韧的竹子被碾得粉碎。站立其间,楼板的震动,也让人感到水的力量。“云甸乡到底有多少碾房?”笔者问。“蔡世章碾房、唐启万碾房、刁昌德碾房……”云甸乡巴松村一组的罗远万老人扳着手指数了起来,“至今仍有20个。”
云甸乡的水碾房与其他地方的农村不一样:不用于碾米,而是用于碾竹。
原来,云甸有土法造纸的传统,曾几何时,几乎家家户户都造纸,颇具规模。1980年,产量高达2913担。曾在云甸中学当过老师的刘彦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云甸到处是碾房,“那时,人们在家里、院边、田里、沟边、河岸无处不造纸,让人恍若走进一个造纸的世界。”
云甸乡沙元村四组的刘正明正在碾房附近的空地上打理才制出的草纸,笔者看见碾房外有一壶维护用的机油,可见碾房还被村民们精心养护着。
“云甸草纸主要原料为竹子。”云甸乡云桔村5组的赖忠文介绍,先将竹子剖成1米左右的片状,放入池中浸泡一定的时间,然后再放到石碾上碾成纸浆。“一般情况下,每盘可碾60公斤竹子,约需5小时。”
“做纸没有碾房不方便。”赖忠文说,1983年他从德昌县乐跃镇买来旧碾子,自己修起了碾房。自从有了自己的碾房后,他一家6人一年生产草纸达到1万公斤以上,能卖6至7万元,纯收入能达3至4万元。“自己有碾房,碾料子不受限制,年产值相对较高。”
在云甸,曾也有碾房是用于碾米的。“因为碾纸会让碾槽有异味,因此碾房分成碾竹的和碾粮食的。自有了打米机后,那些碾米的碾房也渐渐转为碾竹了。”刘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