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作为一种图象与文字复制的技术,其社会意义在于它在复制文字与图象的同时记录和传播着相应的历史文化,因此,最早出现印刷技术的国家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古国。印刷作为一门用来复制的实用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所熟知的印章即是它的早期雏形。印章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很早,约在殷代即已经有大量由金属、石、陶、骨等制作的印章。早期的印章多为阴文,即文字凹于印面,后来又出现了阳文印章,即文字凸出于印面,印章在历史上主要的使用功能是作为记号或标记的证明,尚不是以复制为主要目的工艺形式,但是简单的印章中包含了复制技术中凸版及凹版的深刻原理,对于印刷技术的发明在印的观念上以十分重要的启迪。
发展历史
唐朝初期,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用梨木或枣木作版材,用刀把图文刻出来,然后在版面上涂上墨,然后将纸张覆盖在着墨的印版上,再用刷子在纸上施加压力刷拭,完成图文的转印。这一时期的雕版印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每一新的图文信息都需要一重新雕刻一块新的木版,而木版的雕刻过程是很费力费时的,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最早也是出现在我国。
宋代,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活字由单个字符组成,可以组合在一起印刷出相关图文信息,用完拆开后又可以重复使用。
随着雕版技术和活字印刷的发展,公元1340年,我国发明了彩色雕刻套印版,即将同一版面的内容,按色彩要求雕刻成几块同样大小的印版,各用一色,逐次加印在同一张纸上,颜色从最初的两色到后来的五色和七色。到17世纪20年代,发明了木版水印版,其印刷品刻工精细、颜色妍丽、浅深适度、鲜丽如生。
活字发展到14世纪,德国人谷登堡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当时印刷技术成果,发展出了铅、锑、锡合金活字,使文字印刷的成本大大降低、质量和速度大大提高,为世界印刷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谷登堡是首先使用活字印刷的欧洲人,历史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不丰,目前还不能确定他是否借鉴了东方国家的活字工艺而发展出铅活字还是其独立研究的结果,应该说,谷登堡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在使用了活字印刷而是在发展活字的铸造工艺方面。谷登堡并不是最早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的人,11世纪初期我国首先发明了胶泥活字,但耐印度还不十分理想,中国的活字技术发明后较早地传播到今天的朝鲜地区,13世纪中叶朝鲜人使用青铜铸造活字,约一百年后,谷登堡发展出铅合金活字工艺,更容易铸造,印刷效果更加精良,但铅是一种公认具有较高毒性的金属,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对人体有害。
1845年英国人制成了由重铬酸盐与胶组成的感光液,从而实现了用照相的方法制作铜锌版,这是印刷历史上又一重要发展,结果是由于将摄影的图象引入到印刷,人类复制现实的能力向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对于历史资料的记录来说,意义重大。
早期的印刷是在手工操作的木制印刷机器上完成的,古登堡的时代就是这一类型,当时要完成200页的印刷品往往需要一整天的繁忙工作
17世纪中叶,同样是一天的工作时间,则可以印刷出2000个页面的印刷品,效率提高了10倍。今天,海德堡的SpeedMaster(速霸)系列平版胶印机则可以每小时印刷超过1万份单张印品,如果以天计算,效率则又提高了至少百倍以上
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给印前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化的变革;文字排版由手动照排机发展到全自动激光扫描式照排机,使文字排版从铅与火时代跃进到电与光时代。70年代,电子分色机的发明使用,使图像处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
90年代,随着专业领域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高速发展,在印刷产业技术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商业印刷的作业流程逐步实现更加完善的数字化。尤其在印前领域,而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TP)的出现给当代印刷业带来了又一次革命。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扫描、数码照相机、直接制版、数码打样、数字印刷机等设备实现了数字式联合作业
印刷业进入21世纪,国际互连网络的普及与高速成长,又使得为跨国际印刷业务的实现成为现实,印刷,这一曾经是古老名词,对于今天每一个相关从业者来说,都将是需要不断地长期学习才能有效驾御的技术领域。
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是我国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之一。而这四大发明,就其影响而言,又当首推印刷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印刷品。
就传统的印刷术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我国传统的印版是手工雕刻的,可见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印刷之源。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手工雕刻技术在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已经用于陶器的制作和用树皮布印花,这是印刷工艺技术的开端。到了商朝,手工雕刻技术被广泛用于在龟甲、兽骨之上或周边刻文字。此后手工雕刻技术曰益成熟,并用于钟、鼎、彝、器、碑文、玺印、砖瓦等制作上,从而引发出封泥、盖印、印染、拓印等与印刷术颇为近似的转印、复印技术,为印刷术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
印刷是复制术。印刷通过印墨将印版上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印墨和承印物对于印刷术是必不可少的。印刷术的承印物主要是织物和纸张。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制纸的基础上,用树皮、破布、旧鱼网等纤维原料,制成了质地优良的纸张,史称“蔡侯纸”。纸的发明和纸张质量的不断改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印刷术作为转印复制对象的内容无非图像和文字两大类,由于社会对文字的广泛需求,直接促成了手工雕刻技术的成熟和完善,而文字几经演变才成为笔画少且简洁、规范、易于刻版印刷的文字。现有文献资料表明,汉字简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新石器时期的图形文字;商朝至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金文和铭文在内的大篆;秦朝时期的小篆;两汉时期的隶书:魏晋期间的楷书;宋以后的宋体以及现代的简化字。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笔的发明和发展,使文字得以迅速演变成用于书写、镌刻和印刷的规范文字。
世间的任何技术均以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印刷术也不例外。社会环境及其对印刷这一复制术的需求,是印刷术出现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这种工艺技术,随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萌芽、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