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陕西省应急中心获悉,由于预防措施得力,积极应对,2011年上半年,全省共突发汉中南郑天鸿基矿业公司尾矿泄漏事件1起环境事件,污染事件数量同比下降67%,环境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陕西省按照“内抓基础建设,外防环境事故”的总体思路,从开展专项检查、完善应急体系、建设物资储备库等6个方面重点抓好全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开展专项检查
对20起未摘牌的省级挂牌督办环境问题进行检查
重预防,积极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今年3~4月,组织开展春季环保后督察行动,全省对20起未摘牌的省级挂牌督办环境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反复投诉的环境问题及部分重点企业进行检查。相继开展了市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专项执法检查、部分小氮肥及造纸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及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执法检查,并对查处的问题企业采取了立案处罚、限期治理、限期关闭等措施,对重金属重点防控区进行综合评估、全面监测,并编制了《陕西省重金属重点防控区评估工作方案》。
抓重点,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今年以来,全国天气异常,各地普降大到暴雨,陕西省提前预警预测,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的紧急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加强检查,对风险点位密切关注。
针对突发事件污染种类多样、时间紧迫、不确定性高等特点,环境监察部门注重在实践中锤炼队伍、在处置事件过程中磨练队伍。妥善处置了汉中南郑天鸿基矿业公司尾矿库泄漏突发环境事件和宝鸡氮肥厂爆炸等存在环境隐患的突发事件。
打基础,初步掌握全省环境风险源底数。结合近年来开展的环保专项行动,在日常执法检查活动中,陕西省注重对风险化学品企业、隐患尾矿库和饮用水水源地的排查和资料的收集整理,掌握了全省543家环境风险及危险化学品企业基本情况。收集了全省259座尾矿库具体位置、含渣废水、底泥污染物以及主要周围河流流速、流量和周边居民等3000多个数据,摸清了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情况。并对74家企业和33个水源地存在无应急预案、预案不完善、无应急物资等问题限期整改落实,有效遏制了环境事件的发生,为今后预防和处置环境事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完善应急体系
形成了省市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3个层次的环境突发事件防控体系
定制度,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今年以来,陕西省环保厅结合当前形势变化,先后修订发布了《陕西省环境保护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出台了《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制定《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办法》。今年还计划修订《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陕西省环境应急专家组管理办法》、《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省市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3个层次的环境突发事件防控体系。
建硬件,建设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前期建设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平台的基础上,陕西省加大开发力度,建设了集预警预测、信息研判、辅助决策、远程指挥为一体的指挥模块系统。2010年5月,根据实战需求,将便携式移动通信站改装成车载移动静中通,实现了现场指挥与后方决策的对接。并积极与省测绘局联系,商定在全省地理信息系统中体现尾矿库库容、卫星遥感图像、特征污染物等信息,为提升全省环境应急预警监控能力奠定基础。
搞保障,建设全省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针对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高发的实际,结合近年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陕西省已着手在全省范围内建设辐射周边的环境应急储备库。按照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申请省财政应急款400万元,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应急物资储备试点建设。今年5月,完成了渭南、铜川、榆林、商洛4个地市以及省级应急库应急物资的配发工作。
据悉,由于下半年进入汛期,尾矿库安全隐患将较为突出,整体形势仍十分严峻,陕西省将会落实应急预案备案制度,按分级管理开展全省应急预案评估、备案、监督工作,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并计划7月以水污染事件为假想事件,运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完善的物资储备,开展一次综合应急演练。同时开展全省应急管理培训,解决敏锐性不够,思路不清晰,处置方法不多,信息报送要素不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环保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