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翔,轻工与食品学院退休教师。作为国际造纸界声誉最高的国际学术会议,木材、纤维和制浆化学国际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每届会议从全球范围表彰一位在该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被称为国际造纸界的“终身成就奖”。在刚刚结束的第16届国际会议上,陈嘉翔荣获大会杰出成就奖,成为国内首位获此殊荣的造纸界学者。
86岁的陈嘉翔现在每天的生活过得十分有规律:晨起洗漱,料理花草,然后照例是两小时工作时间,主要是研读国际废纸制浆漂白方面最新理论与技术,并翻译、撰写推介性的文章,向国内学术期刊投稿。
今年6月,一封“重量级“的邀请函使得这一“生活规律”被暂时打断。陈嘉翔应邀前往天津,参加第16届木材、纤维和制浆化学国际会议(16th ISWFPC)。在那里,他荣获大会杰出成就奖(Notable Achievement Award),成为国内首位获此殊荣的造纸界学者。陈嘉翔此次获奖,是造纸学界“对他60多年来在木材、纤维和制浆化学教育与研究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的承认”。消息传出,同事、学生纷纷向他致贺,他却只是呵呵一笑。在他看来,科学求索之路漫漫,获得这个奖项的过程和原由要比结果更为意义深远。
敢为人先 实现造纸领域多个“第一”
陈嘉翔是江苏宜兴人,抗战期间冲破敌伪封锁,由沦陷区奔赴江西就学,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在大学期间,目睹中国森林资源匮乏的陈嘉翔,就动起了利用芦苇等非木材造纸的念头。但由于时局动荡,毕业论文尚未完成,他就毕业了。
1952年全国第一次院系调整,陈嘉翔来到了华南工学院,开启了他创写造纸领域多个“第一”的铿锵岁月。
多部造纸专著开国内先河
从1953年3月开始,陈嘉翔协助筹建“制浆造纸工程专业”,负责实验课、工艺课辅导和带学生下纸厂实习。尽管此后各种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但陈嘉翔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执着求索,白手起家,协力把华工造纸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研究基地,建设了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至今,这个实验室是我国制浆造纸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高校的造纸专业还没有一本自己的教材,全靠油印讲义上课。1980年陈嘉翔参编全国第一册本科生教材“制浆造纸工艺学”,1990年主编全国第一册本科生教材“制浆原理与工程”,还主编了全国第一套“制浆造纸手册”第二分册。此外还编著了《制浆化学》、《植物纤维结构及其研究方法》、《高效清洁制浆漂白新技术》和《现代制浆漂白技术与原理》四本专著。
全面革新 化草为纸蜚声中外
自古以来,化草木为纸张,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南朝梁武帝曾为此专门赋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但这毕竟是手工业时代的辉煌。
自走上工作岗位,陈嘉翔一直有个心结——国外造纸大国多以木浆造纸,由于木材资源紧张,中国的造纸界大量采取非木材原料造纸,但是使用的工艺却基本上照搬自国外的木材造纸工艺。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个局面。
一番刻苦钻研,陈嘉翔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非木材原料蒸煮脱木素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原有的仿照木材蒸煮的条件得到了全面的改革:蒸煮最高温度降低了,蒸煮时间缩短了,化学药品用量减少了,蒸煮得率和纸浆质量提高了,原生产设备的生产能力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大大地降低了。
这一研究成果免费推广后,迅速带动起国内大、中、小型非木材制浆厂的技术改革。为了推进改革进程,陈嘉翔接受云南、湖南、湖北、河南和新疆等省、区一些纸厂的邀请,南北奔波,前往各地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同时,当这些蒸煮机理和应用效果在国际会议和国际杂志上发表后,国外的非木材制浆厂也都随之进行了改革,效益出乎意料地好。埃及国家研究中心还登门求教,专门邀请陈嘉翔前往开罗讲课。
对这样一个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项目,曾有人半开玩笑地打听:它为陈老师带来了很可观的收入吧?对此,陈嘉翔只是淡然一笑:“我的研究经费完全来自国家,科研成果需要惠及全国。”事实上,陈嘉翔不仅未从其中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好处,反而自己贴钱进行全国推广。
精雕细琢 二十年培养卅名英才
陈嘉翔不仅在科研上强调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上也有独特的理念。他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到1998年最后一批博士生毕业,才算彻底告别教学一线。他花了20年的时间培育桃李,却一共只培养了15名博士、17名硕士。然而,他们不但均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大学校长,知名的教授、专家和杰出的科技工作者。
精雕细琢育英才
为何这些学生能个个成才?陈嘉翔说:“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严格要求而已。”所谓“严格要求”,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雕细作。他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下工厂掌握生产的各个环节并提出改进措施;必须阅读文献,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每周,他都会找学生了解是否完成了进度,敦促查缺补漏。
记者开玩笑地问他:“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好,效率是不是有点低?”陈嘉翔说:“培养学生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每年培养两个精品,已经很不容易了。”
笔耕不辍 追踪国际学术前沿
1998年博士生全部毕业后,陈嘉翔开始了他的“自由撰稿人”生涯。这是个新潮的“职业”,耄耋之年的陈嘉翔却干得乐此不疲,并自成一种“规律生活”。
“我不能做实验了,但可以追踪国际最新研究进展,推介给国内造纸界。”这是他最大的出发点和动力。
目前,86岁高龄的陈嘉翔仍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植物资源化学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造纸》杂志社顾问以及中文核心刊物、广东省造纸学会会刊《造纸科学与技术》主编,领域内几本影响力不凡的学术期刊也都爱向他约稿。十多年来,他已在国内造纸领域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38篇这类论文,仅今年上半年来,便已发表4篇,他自己却对这一成绩不甚满意:“近年身体不太好了,不然我该写得更多一些。”
退休后在国内造纸领域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38篇论文介绍国外学术进展
六十年耕耘于华园之中,六十年孜孜于造纸事业。在陈嘉翔看来,这样的生活状态还可以再继续下去,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精神矍铄的他,用一种极度“负责任”的态度,雕刻着自己的晚年岁月,一如他已细心雕就的漫漫80余载,浓墨勤勉,淡写名利,一步一个脚印地谱写那一曲名为“奉献”的人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