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村的手工麻纸在山西人眼中并不稀奇,蒋村的麻纸造纸法曾遍布城乡。蒋村麻纸是利用废纸和麻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张,形成于16世纪,其工艺主要流传于山西定襄一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樊嘉禄曾表示,这样的技艺,就是蔡伦当年做纸的办法,以麻头、破布、旧渔网来加工纸。在隋唐以前曾流行过这种纸,但宋元后就弃用了,仅在民间一些特定场合使用。蒋村的麻纸,正是用正宗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造出来的纸。
蒋村手工麻纸凭借其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以及优良的品质曾誉满河北、内蒙及晋北地区,成为百姓生产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千年老手艺尚未失传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州市所辖,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山西省十大非遗之一“蒋村苎麻造纸技艺”的传承,给这片土地打上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烙印。定襄蒋村集聚特色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自然条件,使蒋村的麻纸制作工艺在传承过程中产口细分出,包括有大老连、二老连、对尺四、高二连、锦文纸、麦糊纸、蒲纸、记帐纸等十余种。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时的苎麻造纸技艺曾被认为失传,然而,经调查发现,在定襄蒋村乡还幸存着这种技艺的身影。蒋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故乡,薄老的父亲薄昌福就是以种庄稼和操纸为业的。
蒋村麻纸的制作及工艺传承主要由蒋村当地的百姓承担,制作者往往半工半农,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民国初期蒋村造纸业主达到11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从业人员350人,年产麻纸150万刀。有名的字号有万盛昌、德升恒、德太元、福和永、福顺昌、永万泉、永隆泉、庆和隆、万厚永、崇圣昌、东盛永、万和昌等。
蒋村麻纸分黑白两种,具有薄即透明度高、韧即撕力大、耐即耐磨耐揉等特点,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研究证实,纯正优质的麻纸可以保存一千二百年以上。蒋村麻纸在近40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从清朝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也在抗日战争和文革期间一度萧条,之后又恢复了元气。
山西省忻州市文物“三普”办资料组长田雷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蒋村麻纸产品主要销往河北、绥远等省,以及山西神池、岢岚、五寨、静乐等周边县市,在内蒙及陕北一带也有一定的市场。由于山西定襄蒋村麻纸制作技艺考究,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经审批,现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蒋村麻纸制作技艺面临着被保护、修缮、发展创新的历史新阶段,市场前景广阔。”
独特的蒋村麻纸制作技艺
蒋村每家纸坊都供奉有蔡伦牌位,蔡伦被当地人尊为造纸祖师爷,牌位两旁的对联上书:“汉朝科甲第,清封玉亭侯。”每逢农历三月十七和十月初十两大集日,修筑牌楼,竖起旗杆,各家各户宰羊,以祭典祖师,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要赶来聚会,热闹非凡,形成了独特的造纸文化。据本报记者了解,刘隆千老人是蒋村最大的造纸作坊经营者,其作坊也是目前唯一现存最完整的传统蒋村麻纸作坊的代表。
蒋村麻纸的主要特点是薄、韧、耐,广泛应用于糊窗户、记帐、学生写仿、打顶棚、祭祀等领域。其质地透亮可防寒;雨打不易烂,风吹不易破;打顶棚筋骨坚韧,拉扯不断;含水吸粉,清白平展;做账本不走墨、耐揉搓、好保管、不虫蛀,保存年限久远。
说到蒋村麻纸的制作工艺,其流程大致为,先选料,将废旧麻绳与纸条等原料放入大锅蒸煮,煮好后将麻绳纸条等砍烂,按比例把配制好的漂白粉倒入汗池,然后用刮板搅拌均匀打成纸浆,操纸工人手持竹帘(由竹破成细杆穿起来用油煮制而成)盛入汗池,将配制而成的纸浆挂在竹帘上,再一张一张推在托板上将水压干,即操作完毕。继而再一张一张晒在白灰墙上,晒干后将纸揭下,进行削纸整理。最后打成纸捆(一捆为2000张),这样整个操作过程全部完毕。
山西定襄蒋村麻纸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今后定将在继续保持传统手工工艺的基础上拓展,使这种古老的工艺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