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作为其载体的书画纸也伴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011年6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纸之源”夹江纸报道组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作为报道组记者,我有幸亲自拨开岁月的尘埃,体会那份历经千年积淀而成的厚重。
夹江地处四川盆地西南,有着“中国书画纸之乡”的美誉。夹江书画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拥有一千多年历史。夹江纸因质地绵、韧、白、不蛀不腐,润墨效果强,宜书宜画,而与安徽宣纸一同被国画大师张大千誉为“国之二宝”,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大千纸”。
蜿蜒的山路两侧是葱郁的竹林,流淌其间的潺潺溪水在不知不觉中把巴蜀大地的灵秀之气渗入到了这方土地的一草一木之中,更浸润了这里流传千年的竹纸制造技艺。经过大约半小时的车程后,我们记者组一行来到山脚下一间名为“状元纸”的手工造纸作坊。
年过花甲的杨占尧老人是这家造纸作坊的第12代传人,同时也是夹江传统竹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受家庭影响,杨占尧从16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竹纸制作技艺,但直到44岁才完全掌握了整套制作过程。
夹江书画纸从造料到抄捞共15个大环节、72道工序,是保存“蔡侯纸”技术最完整的造纸技艺。在杨占尧的作坊里,我也亲身体验了一把“抄捞”这道传统工序。杨大爷的大徒弟先给我们进行了演示,看着他如此轻松、娴熟地将纸料从纸槽中均匀地抄捞起来,我不禁开始在一旁摩拳擦掌。然而,当看到纸料在自己手中的滤网上薄厚不均地纠结成团,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最令我们叹为观止的要数分纸的环节——经抄捞上来的纸料均匀地一层层铺展开来,晾干后工人用镊子轻巧地一揭,一张均匀、棉韧的纸张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与尚未分离的纸张毫不粘连——不得不令我们感叹前人的智慧。
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千年的传统技艺却面临着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杨占尧老人介绍说,现在纸乡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外出打工,这给竹纸制作技艺的传承着实带来不小的冲击。为了保护这项传统技艺,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培训,并为传承人提供用于维修生产工具的专项资金和生活补贴。地方政府和人大每年也都要到基层了解技艺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保护措施为竹纸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手握1米见长的月牙形弯刀,杨占尧仔细地完成了裁边这最后一道工序,又一刀崭新的“大千纸”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轻轻抚摸着柔软而富有质感的纸张,仿佛触碰到了千年的沧桑岁月。杨占尧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要把这72道工序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孙子能延续祖辈的事业,把这项传统技艺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