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余万册的古籍存量,255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山西一直以拥有浩如烟海的古籍善本而自豪。中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称:三晋古籍用“价值连城”四个字根本不足以度量其珍贵价值。“纸寿千年”,是用来形容古代手工制作的宣纸的词语,本是夸赞古纸流传久远;然而,对于很多珍贵文献来说,千年也意味着其“大限”将至。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省图书馆就有近4万本古籍急需修复。
但是,由于“入行难收入低,工作不讨喜”,与亟待修复的古籍相比,山西专业的修复师少得可怜,如果一本本去修补破损古籍,需要数百年时间,山西古籍已等不起。
古籍修复,如何摆脱势单力薄的现状,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如何让文明的记忆依然可以触摸?我们在努力寻找答案。
灿烂的三晋文化,为山西留下了上百万册珍贵古籍,其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浩如烟海的古籍善本,既是三晋悠久历史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我省古籍普查、保护和研究的任务艰巨与紧迫。山西省图书馆副馆长王开学直言不讳地表示:山西古籍修复已是一个等不起的工程,数以万计的珍贵善本急需修复。
古籍汗牛充栋,保护刻不容缓
记得2007年就山西古籍保护一事采访王开学时,当时还是省图古籍部主任的他,对山西古籍的数量和质量都赞不绝口。时隔四年,当记者再次见到他时,这位多年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专家,却总在反复强调一个问题:山西古籍虽然数量众多,质量上乘,但保护已刻不容缓。
“目前全国古籍存世数量约为30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破损严重。我省基本上也是这个比例。目前我们正在分步骤、分层次抢救那些最有价值、破损严重的古籍。”
王开学告诉记者,他们把古籍分为善本古籍和普本古籍两种。善本古籍一般指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文献,而善本又被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古籍要追溯到元代以前。
“譬如我们馆的镇馆之宝《佛说北斗七星经》,它是北宋雍熙3年宋绛州郭下宋守真写造,赵寓雕刻,刷印后广施于众,是目前省内发现最早的宋代雕板印刷品,也是当前存世的海内孤本。”王开学告诉记者,像《佛说北斗七星经》如此珍贵的古籍善本,山西省尚无一人可以修复,都是国家图书馆派专家免费修复。
“现在我们山西可以修复的古籍,一般都是二三级的善本和普本。即使是二级善本,也只有两个资格老的修复员才能修复。而我省目前有150余万册古籍,山西省图书馆有30万册,其中仅珍贵善本就有4万多册。这些善本大多年代久远,老化破损严重,急需修复。而山西省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只有十名,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上百万册的古籍,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据王开学介绍,他们将需要修复的古籍分为急需修复的、必须修复的和可以修复的三类。目前仅山西省图书馆急需修复的就有上万册,仅有的十名修复员,不仅承担着本馆的古籍修复工作,还承担着全省其他地方古籍的修复。王开学说,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山西的古籍修复才刚刚起步。
千年,纸张寿命的极限
民间有“纸寿千年”的说法,意思是说,纸张的保存时间到了千年,就是一个极限。照此推算,宋元年间的古籍善本已接近这个年限了。
“都说千年是纸张寿命的极限,事实上很多都达不到这个水平。过去古籍所用的手工纸纤维韧性较好,且只是一面有字,老化破损尚可修补。而民国以后的机制纸由于工艺和成分不同,上世纪50年代的报纸现在已经脆得不能翻了。”王开学告诉记者,保存不善和其他人为因素,也是缩减古籍寿命的原因。比如一些地方无法提供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甚至长期堆放在地上,文献的寿命因此大大缩短。
“目前,古籍保存所需要的环境问题,破损古籍的修复问题等等,都长期提不上议事日程。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由于长期没有适量的资金投入,古籍保存环境长期落后于公共图书馆。一些著名的高校,严格地说,并不具备保存古籍的条件。比如在南方的夏季,书库里没有空调,闷热潮湿,人一进去,汗如雨下,拿书出来,衣服全部湿透,这种环境对古籍的保存非常不利。”
“适当修复延长破损古籍的寿命,是最好的抢救。而和其他文物一样,古籍修复首先要遵从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即重点抢救那些影响古籍寿命的、必须修整的地方,对破损不严重的地方尽量不动,以保持古籍的文物价值和资料价值不受损失。”
王开学说,古籍修复是一门既费心又耗时的“拯救艺术”,必须科学、规范,防止不可逆的“破坏性修复”。这就要求修复人员不仅要有修复技术,还要有古文、生物、化学等较广泛的知识。
“如此高标准的要求,直接造成了专业修复人员的严重不足。就以三分之一破损率计算,我省有50万册破损古籍,而现有修复人员少得可怜。山西省古籍修复中心成立时,我省专门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只有两名,去年经过培训增至10人左右。专业修复人员的缺乏是我省古籍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
古籍修复,“良医”稀缺
50万册的古籍急需修复,十个人的修复队伍,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人对山西古籍修复的现状不免有些担忧。但王开学说,山西的古籍修复人数在全国来说,还属于比较多的。
魏清是省图古籍修复中心的老员工了,在她看来,这份工作之所以从事的人少,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对古籍修复行业的认可度尚低。“古籍修复是一项极其繁琐、枯燥的工作,工作量的大小依古籍破损程度的轻重而言。有些古籍破损严重,修复人员要经过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对应这样的一个工作,却没有一个好的待遇。就目前省图的十名修复师来说,只有两名有正式编制,待遇即使加上岗位津贴也只有两千元左右,这是造成修复人员青黄不接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古籍的保存现状还没有广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魏清说,认可度高不高,从业人员和行业收入是两个重要的标志。“国内很多人还将古籍修复视做一种工匠手艺,与国外大致等同于大学教授的收入水平相比,我们国内修复人员的月收入却只有2000元左右。这直接导致一些优秀人才拒绝从事这个行业,这也势必会限制整个行业的发展。只有让修复行业的收入实现合理归位,才能从根本上理顺供求矛盾。”
社会认可度低和待遇低是造成古籍修复人才青黄不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过高的门槛,也是古籍修复人员稀缺的重要瓶颈。“古籍修复不仅是个技术活,还需要修复人员具备古籍的基本知识、古籍书史、古文知识、版本目录学等学科知识。比如纸张变脆是因为纸张变酸,修复人员要能测试酸碱度并配制药水;要能区分纸张的类别,是宣纸、竹纸还是皮纸,应尽量选用与原著一样或相近的纸;古文基础好,才能做到快速拼接破损页面。但全省具备这样专业素质长期进行古籍修复的人员只有两三名。”
古籍修复,如何摆脱势单力孤?
如今,入行难,收入低,工作不讨喜已经成为这个行业最大的障碍。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势单力孤的窘境,让更多人加入到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中来?王开学直言不讳地说:“一需要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二必须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古籍修复是一项冷门专业,在古代,古籍修复人员被称为修复匠,可见当时的古籍修复工作被人们看为一种劳力劳动。而如今,我们必须纠正这个看法,要让全社会知道,古籍修复人员并不仅仅是一个匠人,他们是一群拯救艺术的综合性人才。”
民以食为先,提高修复人员的待遇,改善他们目前的生活工作状况是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古籍保护既繁重又责任重大,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待遇低的情况下还承担着极大的历史责任,现有的收入很难与工作成正比。”
王开学认为,除了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提高收入外,古籍修复人员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水平,加强培训。“目前,我省古籍修复中心对于人员的培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送出去,吸收全国各个地方古籍修复的先进技术;省内集中培训,由于在本省进行,古籍修复人员的参与度高;基层实地点对点、面对面的辅导。古籍保存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加快人员培训速度,提高人员培训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山西古籍保护多项“零”的突破
虽然上百万册急需保护的古籍和修复人才的严重缺乏仍是我省古籍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但近年来,我省在抢救和保护古籍工作有了多项“零”的突破。“我省先后成立了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全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并于2009年成立了山西省古籍修复中心。同年12月,该中心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的古籍修复中心,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国家级修复中心之一。这背后凝结着省图人几十年来对古籍保护所付出的心血。”
据王开学介绍,多年来,古籍保护一直是山西省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从普查到保护,省图几代人,为山西的古籍保护事业付出了全部心血。“目前,我们将省里拨给的28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古籍保护,这在全国是很罕见的。利用这笔资金,我们精心打造了我们的古籍修复队伍,200多平方米的修复室,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此外,还引进了一系列的现代化修复设备,加强了修复效率。”
除上述工作以外,王开学说,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了多次古籍修复人才培训班,将全省各地的古籍修复人才集中到一起培训。“2009年,我们承办了两次国家级的古籍培训,期间还举办过多次全省范围内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塑之才。像省图目前的10个修复师,最少也参加了3个月的培训,其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虽然培训班的举办提高了山西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水平,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主要是人们的认识问题造成的,每次开办培训班,都是省图出钱,负责地方培训人员的所有费用,但往往是人来了,心却不在这里。大多人都是为了应付差事,很少用心听讲。这就说明地方古籍保护单位对古籍保护的意识还很淡化,而要让古籍保护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还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过程是漫长的,但王开学说,既然被命名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就要对得起这个名号,担负起古籍保护的重任。
古籍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今,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山西的古籍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省的古籍修复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国先列。但在王开学看来,这些成绩不足为道,关键问题还是将山西古籍传承发扬下去,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谈及如何保护古籍,王开学说,我们应该本着一个不遇良工、宁存旧物的基本原则。“我们现在做的保护,准确的概念是抢救。在过去的观念里,只要火不烧,水不淹,防鼠防虫,就算是保护古籍了。古籍保存所需要的环境问题,破损古籍的修复问题等等,都长期提不上议事日程,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制定古籍保存的环境标准,投入专项资金,尽早改造不合格的古籍书库和提高修复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古籍不可再生。当我们受人力物力所限时,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悬搁’。古籍保护的原则是‘最少干预,整旧如旧’。最好的保护便是传承,希望古籍修复这种古老又极具现实意义的技艺能早日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加入到古籍保护的行列中。古籍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王开学说。